智囊闊論
2018年3月號,總第243期

台灣前途與祖國統一:可能的模式與路徑
王海良(上海)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作者指出,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有若干模式可供選擇,不會只有一種模式。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到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無疑是最理想的模式。但兩岸關係已發生重大轉折,如果兩岸雙方從“冷對抗”變成“熱對抗”,也可能形成另一種模式。上述二者之間也還存在若干其他模式或混合模式。 

  一、前言 

  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三大歷史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上所作的報告,不僅為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指明了方向,還通過提出“堅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基本方略,明確了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戰略方針和基本路徑,意義重大而深遠。解決台灣問題可能有若干模式可供選擇,不會只有一種模式。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到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無疑是最理想的模式。但兩岸關係已發生重大轉折,如果兩岸雙方從“冷對抗”變成“熱對抗”,也可能形成另一種模式。上述二者之間也還存在若干其他模式或混合模式。2016年初以來,國內一直有人大講特講所謂2020年“武統台灣”,其中還提到所謂“北京模式”。筆者認為,這是缺乏戰略定力和深入思考的表現,也不乏利用某種時間節點上的標誌性意涵,來引導或催促中央儘快下決心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動機。也有著名台灣問題研究專家公開討論所謂“對台時間表”。美台方面也有相關鼓噪,如台“國防部”於2017年8月底送交“立法院”的《中共軍力報告書》和《國軍五年兵力整建與施政計畫報告》等提出所謂“整體評估共軍犯台可能時機”;一些美國智庫也緊鑼密鼓地討論中國大陸“對台武統”的可能性。還有外國專家認為,中共十九大以後,大陸對台政策將從“反獨”轉向“促統”。這多少反映了各方面對台海危局的思考,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因素。 

  然而,事實上,解決台灣問題的模式客觀上可能有多樣性,最終會採取哪種模式,要看島內外格局的發展趨勢。從島內政治格局看,2020年有一次至關重要的選舉,是國民黨以及泛藍陣營重掌政權的機會,否則便只能等到2024年才會再有機會。不過,對解決台灣問題而言,島內政局的變化已不是決定因素,關鍵還要看大陸的發展和戰略。從大陸方面看,中共十九大後,從2018年算起,到第二個“百年”即2049年,充其量也只有30年光景了。對中國共產黨而言,第一個“百年”即2021年是一個里程碑、一個歷史性的節點,不可能不在解決台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方面取得重要成果、顯著進展,或為完成這一歷史任務打下堅實基礎。人們很自然地認為,在這個里程碑式的一年,應該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讓我們黨功德圓滿。人們還會自然地認為,2022年召開中國共產黨二十大,也應在祖國統一大業上有所建樹。筆者認為,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不是一個時間問題,而是一個整體戰略問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時間應該由內外各方面因素和條件決定,而不是由人們的主觀意願決定。不過深入探討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可能模式和路徑,還是很有意義的,筆者願不揣冒昧,抛磚引玉,促進各方思考和探索。……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