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論叢
2018年5月號,總第245期

習近平對“修昔底德陷阱”及“國強必霸”的批判
郭偉峰(香港)
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
習近平對台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習近平是首位將“修昔底德陷阱”概念引進中國的外交話語體系中的領導人,他對“修昔底德陷阱”的新闡述,對中美關係今後的合作關係作出了新的詮釋,更是引發了國內外國際問題專家的熱議。須知,兩岸關係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斥“修昔底德陷阱”的影子,並且有一定的誤導兩岸之間戰略錯判的能量。 

  一、“修昔底德陷阱”對中美關係危害何在? 

  “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觀點,這位歷史學家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和19世紀末德國人面臨的情況一樣。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修昔底德總結說,“使得戰爭無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壯大的力量,還有這種力量在斯巴達造成的恐懼”。但是,修昔底德並沒有提出“陷阱”二字。 

  把修昔底德的解釋比喻成“陷阱”的人,是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主任、著名政治學家格拉漢姆·艾利森。他於2012年8月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修昔底德陷阱已凸顯於太平洋”(Thucydides’s trap has been sprung in the Pacific),《金融時報》加注的副標題更加直白:“中國與美國就是今天的雅典和斯巴達。”文章指出,目前美中所面臨的挑戰同當年雅典與斯巴達、英國與德國在一戰中面臨的情形相類似。中國在南中國海和在東中國海尖閣列島(釣魚島列島的主島)表現出的日益強硬姿態是一種重要的象徵。作者問:“中國和美國能避開‘修昔底德陷阱’嗎?”修昔底德在談到雅典的崛起與斯巴達的恐懼時,認為兩國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艾利森的解答卻認為歷史上也有和平的結局,只要兩個有關國家的政府與社會在態度與行動上作出巨大的調整。他警告雙方不要掉進“修昔底德陷阱”。……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