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論叢
2019年6月號,總第258期

台灣的“過度民主”與對立型“國族”認同的建構
郭振家(北京)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台灣社會雖然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民主化歷程,但是目前“民主化轉型”仍然衹是進行時而並非完成時。民主化轉型伴隨著民進黨的壯大,台灣社會“過度民主”的言和行成為了攻訐中國國民黨的利器,突出案例就是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重創了國民黨的形象,為2014年國民黨“九合一”的慘敗埋下伏筆。然而,民進黨推動的“過度民主”並非依據有著“追求中國統一”意涵的“憲制”規定,隨之而來的是,台灣民眾之間守法的“中國認同”與非法的“台灣認同”愈來愈呈現出對立甚至對抗的趨勢,台灣社會也由此屢屢遭到撕裂。今天的國民黨應該有更大的作為。國民黨應該在未來台灣民主轉型中提高話語權。在兩岸關係和民生建設並舉的同時,中國國民黨的使命定位也應該更加清晰,這樣國民黨才能扮演好中華民族統一大業中積極建設者的角色,更好地維護台灣的和平與繁榮。

  從1987年蔣經國解除戒嚴開始,台灣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民主化歷程。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正值國際上所謂“民主的第三波”,所以,台灣的民主化道路似乎是走在了順應國際潮流的大道上,似乎這樣的民主體制是真正能夠代表民意,相比於“兩蔣時期”的專制統治有了相當的進步性。然而,到今天為止台灣的民主政治雖已經歷多次政黨輪替,但台灣的經濟和社會困境並未減弱,政黨承諾跳票現象經常發生,從馬英九的“633”經濟發展目標,到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承諾,似乎都成為不可完成的任務。於是乎,在藍綠兩黨之外所謂“第三勢力”或非傳統政治人物正在崛起,台灣的政黨政治似乎正在翻開新的一頁。

  台灣的民主轉型歷程需要放到人類民主進程的宏大視閾去反思。從台灣完成多次政黨輪替來看,似乎台灣民主體制已經完全建立起來;但從台灣目前的社會困境以及認同危機來看,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仍然衹是進行時而並非完成時。……
(全文請參閲中國評論新聞網:閲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