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6年10月號,總第106期

【 第1頁 第2頁 】  
從高盛CEO到美國新財長:“中國通”鮑爾森
趙森(北京)
本刊特約撰述

  在業界眼中,不喝酒、不抽煙、祗喝健怡可樂的鮑爾森,是個公認的實幹派,是美國金融界一位最頑強、最能干的強勢人物。如果你知道他的愛好之一是親手抓蛇,就知道幾乎沒有什麼能讓鮑爾森害怕,也很難有什麼讓他低頭。他對權力強有力的掌控,被認為是導致高盛兩位高管——約翰•桑頓與約翰•塞恩先後離開高盛的主要原因。桑頓去清華大學任教,塞恩則去掌管紐約證券交易所。

  然而,與一般人印象中追逐利潤、冷酷無情的銀行家形象相反,鮑爾森熱愛環保,是著名的環保主義者。作為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亞太區聯席理事,他與中國雲南合作開展了許多環保專案;他曾經捐出個人價值1億美元的高盛股票,資助環保機構“保護自然”的成立,並擔任主席;他曾經鼓動高盛公司捐助智利的自然物種保護,受到了其他高盛股東的攻擊;他還反對美國拋棄《京都議定書》的行為。這在功利的商業圈里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中國網通前首席執行官田溯寧說,“絕大多數投資銀行家來中國就知道推銷,而Hank(鮑爾森的昵稱)即使在談交易的時候也沒有太多的推銷,他會談其他的一些事情,比如說環保。”正因為環保的緣故,他曾經得到了和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交談一個多小時的機會。許多人因此評論說這是鮑爾森做生意的一種巧妙的方式,但他表示那祗是他喜歡的事情而已。

  濃郁的中國情結

  在出任高盛公司高層管理人員的十幾年間,鮑爾森訪問中國不下70次。尤其是2003年6月,全球都處於SARS的恐慌之中,鮑爾森卻來到當時SARS肆虐的北京,並對中國經濟做出積極判斷,《人民日報》海外版在頭版頭條稱贊他“患難之中見英雄”。他一直致力開拓中國業務,從而使高盛在中國開創了數個第一:高盛集團是第一家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B股交易席位的外資投資銀行,也是首批獲得QFII資格的外資機構之一,並多次在中國政府的大型全球債務發售交易中擔任顧問及主承銷商。高盛還是第一家中標協助中國處理不良資產的外資機構,也是第一家完成不良資產國際銷售的外資機構。作為財務顧問,高盛協助聯想並購IBM的PC業務,翻開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新篇章;高盛幫助中興通訊成功登陸H股,開創A股上市公司海外二次上市的歷史。此外,高盛公司在高盛高華持有股份,同時承辦了中國石油、平安保險和中國銀行等三家企業的首次公開募股事宜。

  高盛基金曾陸續向清華大學捐贈250萬美元,而鮑爾森早在2000年便已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中國前總理朱鎔基聘為該院顧問委員會第一任主席,目前仍是該委員會成員。2006年5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出訪美國時,鮑爾森和妻子溫蒂也被邀參加白宮招待會的歡迎午餐。正因他與中國的良好關係,鮑爾森被布希寄予厚望並委以重任,這也讓他與中國有更多“親密接觸”的機會。

  鮑爾森任期不輕鬆

  鮑爾森在金融圈中威望很高,並且在政界人脈甚廣。多名重量級議員均發表聲明表示支持其繼任財長,包括在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上持強硬立場的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主席格拉斯利、成員鮑克斯和舒曼等。在講究黨派的政治圈子里鮑爾森也能左右逢源,但觀察人士認為他與提供的政治捐款有關。根據美國政治回應中心(Center for Responsive Politics)的一項分析,1989年以來,鮑爾森共提供了42.6萬美元政治捐款,其中為共和黨提供了超過37萬美元競選資金,而其餘部分則給了民主黨。正因在兩黨之中都頗受歡迎,鮑爾森很快便通過了國會表決。

  但是,更多分析人士認為,鮑爾森面對的將是荊棘而非坦途。

  首先,美國的貿易赤字已增至GDP的6%左右,這種局面最終可能導致美元暴跌和金融危機。2006年,美國聯邦預算赤字至少將達到3000億美元,而養老金制度改革更會使之雪上加霜。鮑爾森現在面臨的局面與當年他的前任羅伯特•魯賓應克林頓之邀擔任美國財長時類似。當時美國也是債台高筑、金融市場動蕩,魯賓成功地協助克林頓實現了預算盈余,恢復了美元的強勢。但魯賓出任財長之前就和克林頓有著良好的個人關係,後者對魯賓也極為尊崇。鮑爾森和布希的個人關係卻一般,而且布希更傾向於傾聽能源等傳統工業部門而非金融公司的意見。另外,“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數額巨大的財政赤字、貿易逆差是歷年積纍的,想要發生較大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其次,斯諾擔任財長期間,美元一直持續走弱。因為斯諾具有工業界的背景,弱勢美元對其工業企業是有利的。不過,華爾街一直喜歡強勢美元政策,魯賓在其任職期間曾大力鼓勵美元上揚。但是,儘管8月1日鮑爾森在哥倫比亞大學聲稱“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但他所陳述的可能並非普通意義上的美元堅挺,而可能更強調“強勢美元”的內在價值,即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主導地位。因此,對於目前美政府奉行抑制美元走勢來推動出口的主導政策,鮑爾森能否與之背道而馳還是未知數。

  再次,如何處理人民幣匯率問題將是鮑爾森上任後的最大考驗。鮑爾森在擔任財長後的首度公開亮相中說,中國在匯率上更加靈活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但他又表示,在建立運作良好的資本市場前,中國很難讓人民幣自由浮動。鮑爾森是否會繼續斯諾的強硬路線,要求中國改變本國匯率政策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鮑爾森任期的第一天,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格拉斯利即公開要求他應該加強對人民幣匯率昇值施壓。儘管近年來鮑爾森和中國建立了相當密切的往來關係,但不能因此就認為鮑爾森有“親華傾向”,由於逆差持續擴大以及市場限制等問題,美國對人民幣匯率問題態度強硬,鮑爾森或許會採取務實的手段和積極合作的態度來解決問題,但是未必會改變美國的基本立場。

  最後,鮑爾森能否從總統手中拿回屬於財長的話語權,也是一個需要進一步觀測的問題。正如《紐約時報》所言,在美國歷史上一直握有最大經濟話語權的財政部長的權力在布希政府期間實際上已經收歸總統,而財長祗是一個執行者而已,這正是布希政府首任財長奧尼爾憤而辭職的原因。鮑爾森之所以改變初衷接受財長職務,正是因為白宮同意他將獲得應有的政策制定權。現在,他能夠真正獲得這種權力,改變這種局面嗎?

  (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