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11月號,總第10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EPA與兩岸四地經濟發展

  甚麽叫不對稱?就是推動CEPA的簽署和不斷補充的動因,從市場的角度來講,當然主要是經濟的動因,企業界、專業界有這方面的要求;但是從政府的層面來講,特區政府尤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更多地考慮的是經濟的效應和需要,不是政治方面;而中央政府既考慮經濟方面,也從“一國兩制”、全局的政治高度考慮。

  這種不對稱會產生甚麽結果呢?就是在具體磋商的過程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從經濟的角度對内地提出的一些要求,或者讓内地“進一步開放”的想法,不一定符合内地相關行業、企業經濟發展的客觀情況。

  澳門特區與内地在這個“不對稱”的問題上表現得不突出,這與澳門的具體情況有關。因爲澳門的政治、經濟條件與香港有很大的不同,而香港現在表現得比較突出。

  今年九月一號,廣州的《南風窗》週刊第一次發表了關於粵港合作的一個通訊。裏面披露了在今年八月二號粵港第九次聯席會議上,香港特別行政區僅僅帶了一個“課題”參加會議,就是環保;而廣東省是希望全面地討論粵港合作,特別是討論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兩地的經濟怎麽加強全方位的合作。

  這個口徑的差別,深層的原因,就是香港比較實際。香港需要的,香港經濟需要的,就單獨提出來。所以下一步,在CEPA的大框架下,無論香港本地的發展,還是香港與内地的關係,都會受到這個“不對稱”的約束。

  這個“不對稱”約束的背後,就是兩制的差別,特別在法律制度、政治制度和相應的觀念上的差別。如果這些差別不能磨合,那麽CEPA進一步拓展的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兩岸簽署CEPA的條件
  在可預期的未來難以具備
  
  香港與内地之間CEPA,能不能對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關係起一個借鑑的作用?我個人的一個判斷是,在可預期的未來,大陸和台灣不具備簽署類似於CEPA的安排的條件。

  第一,兩岸之間的經濟聯係是很不對稱的。台商大量投資内地,與台灣本土的產業之間,沒有形成一個像香港的服務業和珠三角的製造業之間那種密不可分的產業合作關係。

  第二,到今天爲止,以及可預期的將來,台灣當局對來自大陸的投資,採取的是約束的態度,而不是開放的態度。也就是說,兩地客觀的經濟聯係,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不可能締造一個基礎,使得兩岸的當局必須從制度上給以安排、承認、引導。

  無論香港還是澳門,所處的地域的條件。和已經回歸的事實,使得兩個特區的經濟發展,主要的是向内地看。而台灣與大陸隔了一個台灣海峽,加上政治條件,使得台灣經濟儘管主要還是依靠大陸,但是還具有向其他地方發展的空間。特別是台灣當局,不論誰執政,都會採取儘可能多元化的發展的方針,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大陸一個籃子裏。何況,儘管現在台灣獨立的勢力和獨立的傾向在削弱,但是獨立的勢力和獨立的傾向依然存在。
  
  CEPA的潛在政治影響力
  令台灣當局不願推動
  
  台灣當局會評估到一點,就是在今天的香港,以CEPA的簽署為標誌,香港人在經濟上承認“一國”。即使有些人内心對這一點很反感、不願意,但是沒有理由公開反對。公開地反對這一點,對任何的政治團體和政治人物來講,都是失民心的。

  CEPA起到了無形的、深刻的作用,這就是對香港整個社會的觀念、民意、相應的政治生態具有演化的作用,鞏固了“一國”。

  有鑒於此,台灣當局是不願從政策上去推動CEPA的。因爲推動CEPA,就等於承認了台灣與大陸是密不可分的,是趨向於同的。
  
  張五岳:民間交流自主性已到極致
      兩岸需要建構制度性平台


  中國評論現在是兩岸四地的一個重要的資訊平台,現在我很多的學生和朋友到大陸去,想了解兩岸四地的多元的訊息,有些資訊的取得在大陸總是有些困擾,但是通過中評網這個平台,已經基本滿足了很多台灣朋友在中國大陸想要及時了解兩岸關係跟台灣多元訊息的需求。如果說知識和資訊是建構正常化關係的基礎,我相信我們還有很多共同努力的空間。

  我必須承認原本不是研究經濟領域的問題,這幾年在經濟領域追隨我很尊敬的蕭萬長董事長,只是學了一點皮毛。我想從幾個部分來談我個人很粗淺的看法。
  
  全球化一體化遭遇瓶頸
  區域經濟“塊磗化”加速進行
  
  第一,國際經濟的格局趨勢是甚麽?我相信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是一個大浪潮。這個浪潮的進展,目前是遭遇一些瓶頸,有一些困境,有一些反思。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化、一體化遇到瓶頸和反思的同時,區域上的塊磗化、區域分工與整合的速度,仍然是在加速進行的。

  全球到二零零二年爲止,已經有超過二百四十六個以上的有關類似的自由貿易區域在執行,已經有超過七十個以上的自由貿易區域正在洽談當中。顯然,區域經濟塊磗化的整合這個部分,已經成爲一個主要浪潮,在亞太地區、東亞地區有超過四十個正在運作當中。
  
  民間自主性交流已到極致
  需要構建制度性平台
  
  第二,我們如何看待目前這種全球經濟格局之下的兩岸經貿這個部分?

  兩岸目前的經貿關係非常密切,雖然台灣與大陸的關係,還不至於像香港與大陸的關係這麽密切,但是我們看到,台灣每對境外一百塊的投資,有七十塊是投到中國大陸。大陸是台灣第一大的貿易出口市場,也是最大的外貿順差的來源。

  一般估計,現在大約有八十到一百萬台灣人口長期在大陸居住,不管是公務還是經商或者其他工作。所以,如果從經貿交流這個頻率來看,速度是非常快的。

  兩岸民間自主性的交流,我覺得發展已經到了極致了。如果兩岸不能讓雙方的經貿關係進一步正常化,像放任這樣一個政冷經熱、官冷民熱的狀態,想再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我的看法是悲觀的。

  兩岸雙方能不能建構一個比較制度性、長期性,可以讓雙方和平與發展的平台?如果我們認爲現階段兩岸最重要的核心價值一個是和平,另一個則是發展,我認爲經貿這個議題正好提供了最好的途徑。兩岸如果談和平與發展,我相信經濟上進一步加強合作、互利互惠,應該是兩岸和平與發展的最重要的實質基礎。

  因爲經貿是講求互利互惠的,是講究共同發展的。相較於政治上講究零和競賽、有我無你,經濟上的進一步合作是值得思考的。
  
  為解決兩岸經濟現存問題
  有必要尋求適當名義的合作
  
  如果架構是這樣,那麽我們如何看待兩岸關係也好,或者是兩岸四地的關係,到底是要走向一個所謂的雙贏的、多贏的,還是要走向雙輸的結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