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汪道涵
2006年3月號,總第99期

哲人遠去 兩岸損失重大
蔡瑋(台灣)
政治大學國際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亞太所所長
  2005年12月24日晨,筆者等一行剛完成在北京、上海地區與中國大陸研究單位、大學及智庫學者的交流活動,開始啟程返台。抵台後聽到的第一個消息居然是海協會長汪道涵先生在當日清晨因病去逝,雖說汪老身體欠佳傳聞已久,但驟聞此一不幸消息還是令人感到悲慟。 

  一九九七及九九年,筆者曾經兩度蒙汪老在上海衡山賓館接見,會談過程中討論的當然都是兩岸關係方面的話題。一九九九年二月在溫世仁先生的支持下,當林洋港先生決定發行《兩岸雙贏》月刊,以推動兩岸合作共榮、雙贏整合,並委由筆者出任總編輯時,筆者還曾特別敦請汪老寫了發刊詞「加強兩岸合作,提高競爭能力」。撫今追昔令人不勝感嘆。 

  還記得兩度向汪老討教有關兩岸關係時,筆者曾經提出「一個中國、主權共享、兩岸分治」的看法,希望汪老有所指教。當時汪老特別強調,大陸方面所主張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八十六字說法,希望台灣方面對此用語的精髓應該有所了解。後來,據知此一觀點主要來自上海,尤其汪老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如今經過多年轉折,中國已將此一精神透過胡錦濤今年四月的講話,及《反分裂國家法》加以體現。汪老在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所做的貢獻,就像辜老一樣都將長留史冊。 

  海基、海協辜汪二老一年之內相繼辭世,兩位長者都有強烈的使命感和深厚的中華文化素養,哲人遠去對兩岸雙方都是重大損失。雖說由於政治原因,海基、海協荒廢閒置已久,短期未來也不預見會有太大的改善,但萬一雙方有意重起爐灶,再續前緣,要再覓如此學養深厚、溫文儒雅的繼任人選實在幾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在單位失去功能,主其事者難成其事,雙方政治糾葛無解的情況下,兩會淡出歷史的可能極大。 

  截至目前為止,台北方面有關機構、官員或想藉機重新啟動兩岸、兩會的接觸與對話,最好的情況下甚至不妨製造官方接觸的假像,但根據筆者對於中國大陸行事作風及其對原則問題堅持的了解,台北方面儘可嘗試,但效果可想而知。北京方面在兼顧人情義理的前提下,或許不致給台北官方或海基會硬釘子碰,但台北如果想要藉機拓展、得到一些政治的利益,看來還是大可不必了。單純、低調、適度才是最好的方法。越少的算計、越少的權謀、越少的政治,多些人道、多些真誠、多些誠心的關懷與悼念才能贏得對方的尊重。 

  談到這裡,其實我們可以做個階段性的總結。首先,海基、海協兩會確實是兩岸官方的白手套,在雙方具有基本共識(且不管它是統一、整合或融合),彼此政府支持,都有理想的情況下,雙方負責人又都是翩翩長者,熟諳中國大陸政治的微妙精細之處,難怪兩會可以化不可能為可能的達成一些成就,但如果前述因素消失時,兩會的命運已經幾可論斷;其次,兩岸目前問題仍然卡在九二共識及一中原則的問題,在陳水扁反覆無常,民進黨政府敢於無所不用其極的情況下,中國大陸對台灣當局沒有絲毫信心,即使海基會最後能夠成功派出相當層級的私人代表前往上海弔唁,充其量而言其結果最多只有改善氣氛的作用,要想有實質的突破大概想也別想。國台辦副主任孫亞夫來台悼念辜老的折衝過程就是個例子。 

  其實,在台灣的頻頻示意及美國的關切之下,中國大陸方面確實一再表示,北京說話算話,大陸並不排斥與任何人或任何政黨對話,也不管那些人過去說了什麼話或做那些事,只要願意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北京都願保持開放的態度。但中國方面也確實擔心給外界錯誤的印象,認為北京在原則問題上也有鬆動的可能。所以只要台北的民進黨政府不在這個基本問題上有所改變,兩岸關係雖然不會搞到不可收拾,但也改善有限,如果民進黨政府知道北京朋友在私下談話時對陳水扁及相關官員用語之重,台北當局也該不必再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汪老辭世對兩岸關係的實質影響可能有限,但兩岸先後少了一位有遠見、有理想、願意由民族發展角度,思考兩岸共同利益的長者,這畢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未來,中國大陸方面還是會繼續推動其當前洵屬正確的對台政策,只要北京單方面能做、可做,對雙方有利的事都會持續下去;台北方面如果仍要堅持「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國兩制的定見或錯誤認知,那就只好讓兩岸關係繼續蹉跎下去,只是這樣下去對台灣絕無好處,但碰上了一個勇於向不可能挑戰的陳水扁,大家也只好陪著玩了,要不然還能怎樣?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