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7年1月號,總第109期

安倍晉三:不失開放與靈活的“戰鬥政治家”
舟楫(北京)
本刊特約撰述

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


  .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爲何自稱“戰鬥政治家”?
  .他的身世與政治觀點爲何?
  .安倍將推行甚麽樣的内外政策?
  .他的對華政策與小泉有何不同?

  2006年9月,日本歷史上爭議頗多的“小泉時代”終於落下帷幕。安倍晉三在執政黨自民黨的選舉中當選新任總裁,成為日本的新首相。10月,安倍首相先後訪問了中國、韓國,他對中國的訪問被媒體評價為“破冰之旅”,結束了中日首腦5年沒有進行正式會晤的歷史。安倍首相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關注的焦點。那麼他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呢?

  出身名門的“戰鬥政治家”

  安倍晉三對政治有獨到的看法,他把政治家分為“戰鬥的政治家”和“不戰鬥的政治家”:“戰鬥的政治家”是指為了國家和國民,不怕批評,勇於採取行動的政治家;而“不戰鬥的政治家”是指口頭贊成你的意見,但是決不會和你一起經受批評的政治家。安倍晉三立志要做“戰鬥的政治家”,他最為崇拜以鋼鐵般意志著稱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也喜歡引用孟子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意思是經過成熟的思考之後,應該沿著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路堅定的走下去,而不要過多的在意別人的看法。

  家庭背景是安倍晉三形成堅定執著政治風格的重要因素。安倍晉三1954年生於東京,父親是前外相安倍晉太郎,外祖父是前首相岸信介,叔祖父是前首相佐藤榮作。童年的一件事讓他記憶猶新:1960年,東京爆發了左翼政黨發動的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大規模遊行,遊行隊伍包圍了首相官邸,開始投擲石塊和燃燒的紙團。聽著窗外嘈雜的口號聲,幼小的他也調皮的踏著節拍,喊著“反對安保,反對安保!”當時,他的外祖父岸信介首相,始終平心靜氣的面對喧囂的場面,泰然面對社會上各種責難,甚至對親人說,已經做好為政治理想獻身的準備。安倍晉三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稱讚他的外祖父是一位一心考慮國家未來發展的政治家,他為外祖父能堅持自己立場的決心和意志感到自豪。當然,安倍晉三眼中的岸信介與中國人記憶中那位甲級戰犯嫌疑人的形象差距甚大,但是他的確繼承了外祖父那種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堅持奮鬥的精神。

  1982年安倍晉三開始擔任其父安倍晉太郎外相的秘書,涉足政壇。1991年,他身患胰腺癌的父親在去世前1個月還堅持會見了訪日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為日本外交鞠躬盡瘁。安倍晉三的耳邊常常縈繞著父親的話,“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政治家絕對不可以甘於平淡”。

  1993年,安倍晉三繼承父親的事業,首次當選眾議員,此後連續5次當選至今。他曾擔任內閣官房長官、自民党幹事長等職務,成為小泉首相的親密助手。10多年來,安倍晉三始終全力推動日本政府對朝鮮強硬交涉,處理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他對於政界和媒體應該採取更加謹慎對朝態度的批評不予理會,顯示出“戰鬥政治家”的特點。

  2002年第一批被綁架的5名日本公民回到祖國,這一成功為安倍晉三贏得了政治聲譽,成為他青雲直上的階梯。2006年7月朝鮮試射導彈後,主張對朝強硬路線的安倍晉三聲望日隆,終於在自民党總裁選舉中以過半數的得票率贏得壓倒性勝利。

  歷史觀中的民族主義

  現年52歲的安倍晉三是日本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安倍晉三成長的時代,正是日本從戰爭廢墟中走向經濟騰飛的時代,他曾滿懷激情地回憶了少年時期經歷的1964年東京奧運會,把體育中表現的民族榮譽感和凝聚力,看作日本復興的象徵。他最近出版的著作《致美麗的國家》從題目到內容都洋溢著對日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書中在正面的意義上使用“民族主義”這個詞,反對“世界公民”觀念,強調人們最終歸屬於養育自己的土地,歸屬於自己的國家。對於歷史,安倍晉三提倡一種保守精神,既“對先輩們拼搏過的時代進行追思”,“站在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國民的角度重新審視歷史”,對於歷史和文化懷著一種謙虛謹慎的態度。

  中國人常把二戰後日本和德國進行比較,批評日本沒有像德國那樣對侵略戰爭進行真誠的反省和道歉並主動給與賠償。安倍晉三也對比了日本和德國,但是比較的視角和結論卻迥然不同。他認為,20世紀50年代日本選擇的是“經濟增長與輕武裝化”的路線,而西德則選擇了大規模重新武裝的路線。日本把安全保障完全託付給外國,雖然在物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精神方面卻變得狹隘,對於安全保障持否定態度。而西德戰後既花費大量軍費進行重新武裝,又取得了驚人的經濟增長。可見,安倍晉三對於戰後日本的和平主義傾向持一定程度的批判態度。

  對於今天日本的現狀,他驕傲的宣稱:現在的日本,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是和軍國主義毫不沾邊的民主國家;日本在戰後半個多世紀裏,致力於維護自由、民主和人權,為國際社會做出了貢獻。日本人覺得沒有改變日本現狀和未來的打算。這種表述,一方面重申了日本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另一方面也完全無視鄰國對於日本不認真反省侵略罪行的批評和對日本重新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擔心,加上他把日本的侵略行為推諉於客觀環境的傾向和關於修改憲法的表述,使得亞洲人民很難根除對日本重新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擔心。

  更加積極開放的外交理念

  安倍晉三繼承了戰後歷任政府的外交傳統,強調日美同盟的重要性。他闡述了三個方面的理由,一是核威懾及遠東地區的穩定;二是考慮到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三是日本和美國在自由、民主、人權、法治、自由競爭方面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安倍晉三青年時代曾在美國工作,熟悉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和交往方式,在自己的著述中常常引用美國人耳熟能詳的例子,如電影《百萬寶貝》等。今年11月 19日在亞太經合會年度非正式領袖峰會上,安倍晉三面對首次見面的美國總統布希,拿出一張外祖父岸信介、布希的祖父(前康涅狄格州參議員)普瑞斯考特•布希和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一起打高爾夫的陳年照片,一下子拉進了兩位領導人的距離。

  安倍晉三提醒國民,海灣戰爭的教訓告訴日本人,僅靠資金援助並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很自然的,他主張日本今後應該增大防衛的自主性,減少對於自衛隊參加國際行動的限制,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因此,安倍晉三積極提倡修改憲法,認為修憲是自民黨建黨的精神之一,修改體現美國意志的1947年憲法也是日本完全恢復獨立的象徵。

  同時,安倍晉三強調亞太地區的“四大民主國家”日本、美國、印度、澳大利亞之間的合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安倍晉三主張加快與墨西哥、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推進經濟夥伴(EPA)關係的締結,這種協定促使締約國在投資、知識產權和勞動力市場方面加強合作。安倍晉三力圖把經濟夥伴關係推廣到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使日本成為一個對亞洲更加開放的國家。他希望吸引世界各國的才俊來日本投資、工作,這些人如果認同日本的價值理念還能最終成為日本人。這與日本傳統上為了保持純潔的國民性而嚴格限制移民的政策相比,是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同時,安倍晉三在當選首相後延續了對朝鮮的強硬政策,在朝鮮核子試驗後積極推動國際社會對朝鮮採取制裁措施。

  為了有效推行更加積極開放的對外政策,安倍晉三致力於建立更加強有力的對外政策決策體系。2006年11月日本政府宣佈設立特別工作小組,討論效仿美國成立日本版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可行性,旨在改善首相與外務省及防衛廳等相關部門之間的協調。”

  相對靈活務實的對華政策

  和前幾任首相不同,安倍晉三從踏入政壇的那一天起,就在從事外交工作。這種經歷使他除了有堅守自己理念的“戰鬥的政治家”的一面之外,又有比較靈活務實的一面。這在對華政策上表現明顯。

  靖國神社參拜問題是當前中日關係的癥結。關於甲級戰犯的罪行和參拜的合法性問題,安倍晉三一方面主張接受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應再向國際社會提出異議;另一方面說《三藩市條約》中“根本就沒有禁止我們向那些已經償命的人雙手合十。”關於首相是否應該參拜的問題,他一方面援引1978年簽訂的《日中友好條約》中關於“不干涉內政”的規定,認為國家的領導人按照本民族的傳統習慣向為國殉職者表示敬意,別國不應該說三道四的;另一方面不明確表示是否將以首相的身份參拜。這就與前任小泉首相那種故意挑戰中國立場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安倍晉三對於參拜問題的比較靈活的態度,成為中日能夠恢復首腦會晤的直接原因。

  安倍晉三主張採取政經分離的原則處理中日問題,不讓政治問題波及經濟問題,也不利用經濟關係來達到政治目的。他認識到,2004年以來中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近5年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也有了巨大的增長,今後的日本經濟復蘇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是日本經濟成長的機遇。他希望日本民眾能夠親切、坦誠地對待中國,擴大接納中國留學生,擴大兩國能源和環境合作。在2006年10月來華訪問中,安倍首相重申承認1995年村山講話的精神,對侵略表示反省和道歉。對於中日關係的這些理解和做法,充分體現了安倍晉三政治風格中開放靈活的一面。

  安倍晉三被選舉為自民党總裁,是在福田康夫為了黨內團結退出競選的情況下實現的,因此黨內的不同意見並不會因為安倍的當選而消除。最近安倍首相的民意測驗支持率大幅度下降,為他敲響了警鐘。能否在參議院選舉中擊敗以資深政治家小澤一郎為黨首的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的挑戰,成為安倍晉三能否充分在自民黨內鞏固權威,在國民中保持聲望,開闢“安倍時代”的關鍵。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領袖,安倍晉三的政治作為,不僅關係到自己的政治前途,也關係到全亞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他能否真正把他所推崇的“戰鬥政治家”的精神與開放靈活的態度較好的結合,加速日本國內的經濟復蘇,妥善處理好與鄰國的關係,為日本在亞洲和世界尋求一個更恰當的定位,我們將拭目以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