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6年3月號,總第9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如何構建和諧世界

  賈慶囯:和諧世界必須充實內容




  從提出“和諧世界”這個背景來看,關鍵的關鍵,還在於中國自己的發展,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提高了,才有資本可以談關於世界秩序的看法。

  以前我們也談我們希望世界是甚麽樣子的,但是沒人聼;現在談,開始有點影響。

  “和諧世界”內容需要充實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我個人認爲,我們提出來的東西,需要把它落實;如果提出來的東西落實不了,只是一個口號,僅僅爲了宣傳目的,但是落實不了的話,或者自己的影響力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來將之付諸實踐,就會給國際上一個“只說但做不到的”印象。應該說,給人這樣一個印象不太好。

  我覺得和諧世界這個想法是非常積極的。但是關鍵在於,你提出“和諧世界”,是不是就停留在口號這個階段?為了實現這個“和諧世界”,你準備如何做,付出甚麽努力呢?

  首先需要明確是“和諧世界”到底是甚麽?中國在實現“和諧世界”的過程中能夠做什麼?對此,我們應該認真考慮。不能提出來之後就停在這裡了,沒有內容,沒有具體實施的方案,效果就不會很好。

  應該說,“和諧世界”這個概念很好,確實反映了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反映了我們對理想世界的一種憧憬。但是如何將之具體化,使之變得可操作,使其具有豐富的內容,使我們能夠為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做一些事情。

  未來中國外交更要內外一體

  儒家文化的世界,是一個關係的世界。先是家庭關係,然後是社會關係,然後是社會與政府的關係,然後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就是人與人之間要和諧,社會與政府之間要和諧,人與自然的關係要和諧。

  如何才能實現上述三種和諧?我想社會的和諧就包括繁榮、經濟發展,也包括效率、公平以及平等,就是社會兩極分化不能太嚴重了。這對於國內來講是非常好的事情,對於國際來説,我們認爲對別的國家也是很好的事情。當然我們首先要做到國內的和諧,然後才能推及於國際的和諧。未來中國的外交,可能更需要內外一體。國內國外這種關係,慢慢地要打通。國內要建造一個"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推進一種“和諧世界”。

  我想,現在中國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對世界還是有一定影響的。因爲中國的綜合國力在提高,在世界上的影響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知道中國將要做甚麽。中國的一舉一動對很多國家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至少,中國在外邊説話,別的國家要認真地琢磨、認真地聼的。雖然並不一定按照中國的方式、中國的要求來做,但是他們要認真地去思考,看看中國說什麼、做什麼,會對他們國家產生甚麽影響。

  這與過去很不一樣。中國現在可以說,作唯一種聲音,越來越強。但是中國畢竟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畢竟在國際上發揮影響和作用的資源還非常有限。

  應該多做有利“和諧世界”的實事

  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至少在近期,或者說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是比較有限的。我們在國際上能夠動用的資源,還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跟美國沒法比,與歐洲和日本的相比,我們的資源也非常有限。

  所以,我們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把這個世界改造成“和諧世界”,現在能做的事情還不多,還需要量力而行。

  我們既然已經提出了“和諧世界”的這樣一個想法,那麼就應該好好研究“和諧世界”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就應該想想在外交上我們需要如何做,才能使得這個世界和諧一點。

  所以我就在想,在處理對外關係的時候,如果我們真的從建設“和諧世界”的角度來考慮的話,應該多考慮一點這些具體的問題,怎樣把“和諧世界”與具體的對外關係聯繫在一起,真的做一些有利於中國與世界和諧的事情,做一些有利於建造和諧關係的事情。

  如果要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雖然我們還不能完全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逐步地做一些實事,使世界真正感覺到中國的存在對他們來説是一個機會,是有益的;而不是一個威脅,更不是惡意的挑戰。

  羅援:唱衰“中國威脅論”歷練大國心態塑造大國風範




  和諧世界”的三個內涵

  建設“和諧世界”的內涵可能有這麽三條:一個就是"和平共處",一個是"共同發展",一個是互信互助。

  我想,“和平共處”是建立“和諧世界”的一個基礎;"共同發展"是建立“和諧世界”的一個目標;但是這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要互信互助。如果世界各國都存在著成見,甚至敵意,或者是一種猜疑,是無法建立和諧世界的。所以,建立“和諧世界”的前提條件,還是要建立互信。

  對於互信,我認爲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中國威脅論"。而我們提出“和諧世界”,實際上也是為了應對"中國威脅論",一些國家總是認爲中國的崛起,會對世界構成威脅。我們提出“和諧世界”,就是要説明中國的崛起不會對世界構成威脅。

  如何應對“中國威脅論”

  前不久,《國際先驅論壇報》約我寫了三篇文章,我用這麽三個標題,第一個題目是"用'威脅中國論'反擊'中國威脅論'",第二個題目是"以'和平發展觀'唱衰'中國威脅論'",第三個題目是"歷練大國心態蔑視'中國威脅論'"。這三篇都登了,但是進行了刪節,我覺得有些觀點他們還沒有完全用,我想也將之比較完整地提供給《中國評論》。

  此中想解決甚麽問題呢?第一是現在到底有沒有中國威脅,是別人在威脅我們,還是我們在威脅別人?我的研究就是,美國在我們中國周邊列了三道“遏制綫”或者叫三個“軍事基地群”,實際上是將中國封鎖在第一島鏈之內,從長遠來説,對中國構成一種威脅,還是不讓中國真正地崛起。結論就是,實際上不是中國威脅別人,而是別人在威脅中國。

  第二就是“以‘和平發展觀’唱衰‘中國威脅論’”。我們中國現在提出“和諧世界”理念,是有我們長遠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澱的,可以看出其中的傳承脈絡。從軍事思想來講,古代的安全觀最高追求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中國古代安全觀的價值取向是“不戰、和平、互利、共存;其核心是謀求雙方共同利益”。中國古代安全觀的先決條件,是“先為不可勝”。中國古代安全觀的制約機制是"兵以利動"、“非利不動”。中國古代安全觀的指導原則,是“上下同慾者勝”。中國古代安全觀的物質基礎是,以綜合國力為核心的“稱勝”。中國古代安全觀的手段模式,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比如鄭和下西洋,當年中國的航海實力是世界上最強的,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要早八十七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西海岸早九十二年;而且船隊的規模更是無以倫比,有二百零八艘船艦,兩萬七千八百人。但是鄭和船隊宣揚的是和平親善,這是鄭和下西洋的核心思想。

  對世界和平的十個“第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我把中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主要表現為十個“第一”:

  第一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這“五項原則”已經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僅此一項,中國的已故總理周恩來就可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第一個將“積極防禦”的戰略和“全民自衛”的原則寫入國家的“國防法”。中國公開對外宣佈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從不參與軍備競賽,從不威脅、侵略他國,在國外也沒有駐一兵一卒。

  第一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承諾無條件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一九九五年四月,中國政府又承諾向這些國家提供安全保證。

  第一個在核大國中倡導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第一個在大國中單方面主動裁軍,範圍之廣、裁減幅度之大,為國際軍控和裁軍史中所少見。

  第一個向世界莊嚴承諾,永遠不稱霸,不與任何國家結盟,中國的國防建設不針對任何國家。

  第一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國際爭端的新途徑。

  第一個提出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方針,奉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

  第一個倡導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主張通過對話增進相互信任,通過合作促進共同安全。提倡相互同等安全;以對話合作謀求發展;平等協商、互利合作;不針對第三國;不威脅或損害他國的安全與穩定;堅持防禦性國防政策;加強軍事領域友好交往等。

  第一個提出有別於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靠掠奪崛起的途徑,提出和平發展道路,提倡建立新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建立和諧社會。

  這就回答了我們今天的主題,就是“和諧世界”的提出,從歷史到現實,應該是一脈相承的。

  歷練大國心態塑造大國風範

  另外就是“歷練大國心態蔑視‘中國威脅論’”。我認爲,現在我們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因爲中國的崛起,現在我們用“和平發展”這樣一種表述方法,乃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怎麽樣才能成爲真正具有的大國風範呢?我認爲要歷練這麽幾種心態,第一就是自立自強的心態,我們的崛起不能靠別人的恩惠,更不能看別人的眼色行事,首先要把自己的國力搞強。這樣才具備抗風險的能力,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第二是要有理直氣壯的心態。因爲我們的崛起是堂堂正正的,我們從事的是堂堂正正的事業,我們不需要給自己進行甚麽辯解;任何國家、任何民族,都希望、都需要強盛,中國的強盛,也是中國幾代人的夢,其他國家對此無可非議,特別是中國的國防現代化。任何國家的國防現代化,都是該國家的必然選擇;而我們現在根據我們自己的國防發展情況,需要對一些武器裝備進行更新換代,需要我們的國防與我們利益的拓展實現相互協調。這種事業是堂堂正正的,因此我們的心態也要調整,不要因爲別人有"中國威脅論"了,就覺得我們發展軍備是不是應該再隱蔽一點,或者搞得縮手縮腳。

  第三是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世界畢竟是豐富多彩的,對於幹擾中國和平崛起的噪音和雜音,我們應該具體分析。所謂開放、包容的心態就是,對於幹擾我們和平發展的聲音,凡是有幾分道理的,就要進行認真的思考,引起足夠的警戒;對凡是心存疑慮或者有所誤解的,我們應該解惑釋疑;對於凡是惡意攻擊的,還是用魯迅的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

  第四是善於守拙的心態。不要因爲中國現在有所發展了,就認爲中國已經進入世界強國之林了。就像溫總理說的話,再大的問題,一被十三億人口除,就變成了小問題;再小的問題,一被十三億人口乘,就變成了大問題。就是説,我們距離世界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種心理準備,一定要做好。中國要成爲一個真正的世界強國,還需要幾代人的奮鬥。

  第五是面向未來的心態。就是説,對現在的很多事,不要計較一時一事的得失。"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產業轉型、產業升級的機會,我們不能長期依靠低附加值產業來維持幾千萬低收入者的生計。這逼著我們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依靠質量、信譽、科技,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實現民族產業由半機械化、機械化向資訊化跨越。

  第六是要尋求一種共贏的心態,意思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利益大家共沾共用,尋求共贏。

  對建立“和諧世界”,我大致有這麽幾點理解,就是首先要建立互信,這種互信就是要唱衰"中國威脅論",要應對"中國威脅論",要面對“中國威脅論”,要克服“中國威脅論”對我們建設“和諧世界”的負面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