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論:台灣重要選舉沒有所謂的“鐘擺效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9 01:12:52


在台灣各種選舉中,都有所謂的藍綠結構與藍綠選民。
  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評論員 鋻銘) 在海峽兩岸涉台學界有一種普遍的觀點與認知,在台灣重要選舉中存在“鐘擺效應”,即一個政黨在這次選舉中選輸,選民為了政黨力量平衡,就會在下次選舉中支持另一政黨,從而發生“鐘擺效應”。在台灣過去的選舉中,也有類似情況的出現,如國民黨在二零零四年大選中輸掉選舉,在接下來的“立委”選舉中大贏,從而出現所謂的“鐘擺效應”。然而,這種理論模式,只是學者的主觀假設,台灣選舉過程中類似的事件只是巧合,是其也諸多因素造成的,選民投票行為沒有直接關係,也是對台灣選舉的錯誤論述。

  不同的選舉,選民的投票行為是不同的;不同候選人,選民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在台灣各種選舉中,都有所謂的藍綠結構與藍綠選民。依理論,藍營選民自然會投票支持藍營候選人,綠營選民支持綠營候選人,就不存在所謂的“這次選舉投票支持這個政黨,下屆選舉支持另一政黨”,從而實現政黨平衡,自然不會有所謂的“鐘擺效應”。即使藍綠內部總會有極少數可能會投對方的候選人,但不會改變藍綠選民結構,也不會形成“鐘擺效應”。

  事實上,選民的投票行為是複雜的,也是簡單的。一般而言,多數選民的投票行為是感性大於理性,只有極少數人是超然的,是理性大於感情。尤其在台灣這種中國文化與人情味濃厚的社會背景下,選民對候選人的支持更多的是理念(藍選藍、綠選綠)、人情與好惡等,即更多的是對候選人的直接感覺、喜好與政黨背景。台灣選舉“莊腳文化”流行也證明了這一點。選民很少考慮高位的台灣政治發展與兩岸關係發展問題,更不會考慮政黨力量平衡問題,不會思考學者假設的“鐘擺效應”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