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誰能體諒博士的“鄉愁”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28 12:28:22


  “有故鄉的人回故鄉,沒有故鄉的人去遠方。”——春節期間,一個上海大學博士生的返鄉筆記《近年情更怯,春節回家看什麼?》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體瘋傳,截至24日晚9點,該文在微信公眾號“市政廳”上的閱讀量已超過4.6萬多次。近似“瘋狂”的轉發量,讓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來這只是一個媒體事件,自己不過是“不小心捲入了其中”。

  筆者作為湖北老鄉,對王博士的《筆記》深有同感。其實,關於“鄉愁”類、“返鄉”類的文字,近些年廣泛而大量地見諸各類媒體。筆者2007年曾回老家過年,也是深有感觸,邊過年邊記錄,陸續地寫了十餘篇《回鄉日志》,借助故鄉一隅,將當今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鄉風民俗、倫理道德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如實地記錄下來。就在前些年,一位家在河南農村的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梁鴻,專門就故鄉幾十年來的變化,寫出了一本數十萬字的《中國在梁莊》紀實文學。2012年,四川作家冉雲飛也創作了一篇紀實隨筆《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寫出了當今鄉村社會的生存現狀。山西作家葛水平一部紀實散文集《河水帶走了兩岸》,同樣將幾十年的鄉村變化,收納於筆端,反映出了知識群體對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現狀及未來走向的關注和反思。

  就王博士《筆記》一文來說,寫得並不是很具有層次感和衝擊力,表達的內容也不夠全面,——遠在故鄉的弟弟看完後,發來短信說,王博士文內少了“舞龍燈、采蓮船和大量的土地拋荒”——但是,王博士的關注點,在這個春節一下子點中了“鄉村社會”這根十分敏感而一度麻痹了的神經,猛然引起了全社會的共鳴。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裡,絕大部分時間是重農輕工抑商。時間的堆積,使中國的鄉村社會形成了自身固有的發展模式。新中國成立後,鄉村社會逐漸解體,形成了具有新的秩序的管理單元。對中國鄉村社會的研究,中外學者從未停歇過,且成果斐然。但是,研究和現實畢竟不是一碼事。根據最新的數據,2014年底,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4.77%。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劇,曾經的鄉村社會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這種衝擊和矛盾,尤其體現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兩大方面。過去寧靜、和善、友好、明麗、自然的鄉村,逐漸被工商業及現代化的大潮淹沒,許多青壯年農民離開了曾經為了“爭一塊地而打破頭”的土地,到城市做邊緣人,留守老幼孤殘,在勉力支撐著鄉村的煙火,以至於鄉村的凋敝、破敗、價值觀變異,在所難免。——這既是中國鄉村之殤,也是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歷程。

  鄉村的未來在哪裡?故鄉該向何處去?——從這個意義上講,王博士的關注也是國人的共同關注。我們在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上走得太快了,不知不覺將曾經給了我們巨大支持和生存保障的鄉村落下了。如何讓鄉村重拾自然倫理之美,依筆者看來,既需要國家政策面的調整傾斜,也需要將基層村民自治落到實處。(來源:樂山日報 作者:丁冬)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