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羅一笑”事件試探出的網絡慈善邊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3 07:31:33


  深圳白血病女童羅一笑事件在經歷了社交網絡病毒式傳播、輿情反轉後,仍在進一步發酵。據最新消息,微信平台將在3天內(12月3日24:00前),將2626919.78元的贊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用戶零錢包。

  網絡時代,輿情反轉事件已屢見不鮮。羅一笑事件畢竟是圍繞著“慈善”而起,對事件的解讀,終究還是要回到慈善的語境中來。而事件的發酵過程以及種種觸發爭議的細節,也可以說正是對當前網絡個人求助式慈善邊界的一種試探。

  首先,個人在網絡發起募捐或是求助,到底應具備怎樣的資格?這方面目前并沒有法律規定,也就是說基本上屬於“道德自覺”的範疇。從約定俗成的規則來看,至少是遭遇困難并到了不得已的程度,才向社會發起求助。這起事件中,女兒遭遇白血病一事屬實,但後來據傳羅爾家境并不差,且醫療自費部分也并不高,顯然就脫離了人們對於求助行為的基本預期。由於網絡求助所面向的是陌生人群,由於信息不對稱的狀況,求助者向社會主動公布真實病情和真實經濟狀況,理當成求助信息的“標配”。

  其次,慈善活動與營銷行為必須要保持以恰當距離。這不只是說營銷活動的參與,可能“玷污”慈善的純潔性,而是說無論對於求助者還是營銷方而言,一旦處理不好彼此的界限,往往都會產生不可輕視的“副作用”。正如這起事件所證明的,盡管營銷方的加入讓羅一笑在短時間內獲得了巨額的捐助款,但事件發展到這一步,已然對於受捐助本人和營銷公司都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也誤傷了社會的慈善熱情。

  再者,對於未經過正規慈善機構“審核”與專業操作的個人求助式慈善,其規範性如何得以保障,通過這起事件應該有更多的反思。今年9月起生效的《慈善法》,并沒有禁止個人求助。但與此同時也意味著像羅爾這樣的個人求助募捐并不受慈善法的保護。而界定到底是個人求助還是慈善,主要是看募捐的目的是“利己”還是“利他”。很顯然,羅爾為自己的女兒募捐算是“利己”性的個人求助,但第三方營銷公司參加到募捐中來,其責任又該如何認定?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