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羅爾捐款門”留下幾多教訓?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3 07:32:48


深圳5歲女孩羅一笑患上白血病,在深圳市兒童醫院救治。網絡截圖
  據報道,“羅爾捐款事件”在12月1日一波三折。先是羅爾與小銅人公司法人代表劉俠風在下午1點半左右發布聲明致歉,表示願將募集到的267萬元建慈善基金。但時隔3個小時後,微信官方公衆號“微信派”發出聲明稱,將260餘萬元贊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網友。

  “羅爾捐款門”不斷遭遇反轉,相比成立基金會,捐款最終被原路退回,或許算是最好的結局。但從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窺見網絡慈善的原始和粗放、朋友圈信息擴散的盲目、網絡營銷的無處不在以及社會情緒的分化與割裂……我們離一個負責任的慈善社會,還有相當遠的距離。

  沒有具體治療信息,沒有具體花銷信息,沒有善款公開使用的承諾,僅憑一些煽情文字,卻能激發起巨大的捐助浪潮。這一方面說明社會不乏愛心,另一方面說明人們又太容易被情緒感染,以至於忘記最基本的信息核實。經過一系列公共事件的發酵,我們對於面向有些機構的捐款慎之又慎,但一到朋友圈,卻又任由愛心泛濫,失去最基本的警惕。

  作為個體,或許可以不在乎求助信息是否屬實,也可以不在乎捐款究竟被用在什麼地方,同樣可以明知受騙仍表示無怨無悔,但一筆筆捐款匯集成龐大的善款,就有了足以影響慈善生態的能量。善款使用不當,必然會引發信任危機。此前某直播平台的偽慈善直播,把貧困戶當成作秀工具,從直播平台套現粉絲和打賞;還有佛山一對夫婦衆籌救女後卻在朋友圈曬出國旅游照,都曾引發巨大的社會爭議,令捐不捐再度成為一個問題。

  我們通常認為,求捐款應當是走投無路時的無奈選擇。這并不是說,人只有在傾家蕩產時才能尋求社會幫助,而是說竭盡全力在先,向社會求助在後,這是最樸素的道德倫理,也是最基本的慈善觀。如果有房有車、收入穩定,為自己子女生命都不願付出哪怕一點點財產代價,指望社會來保障自己生活質量不下滑,這顯然有投機之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