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特首選舉:林鄭為失言致歉 選委籲聚焦政綱
http://www.CRNTT.com   2017-01-23 00:18:43


一年一度的維園年宵市場昨日開幕,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右三)、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右四)出席經民聯攤位的啟動儀式。本身是選委的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右五)向中評社記者表示,不覺得已宣布參選的四人在獲中央任命這一點上有很大問題。(中評社 莊恭誠攝)
  中評社香港1月23日(記者 莊恭誠)有傳媒報道指,已宣布參加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在一個閉門場合表示,自己參選是為了避免當選行政長官的人士不獲中央任命,引發憲制危機。林鄭月娥昨天對自己的言論引起誤會表示“非常不好意思”。她強調該言論只是事實陳述,絕對沒有批評或評論今屆行政長官選舉的參選人。
 
  在主要競爭對手、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盛傳不獲中央支持參選行政長官的情況下,林鄭月娥的選情呈現高開之勢,包括多位商界人士在內的不少建制派均公開對她讚譽有加,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商人背景的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本身是律師的民建聯副主席兼立法會議員張國鈞等數名建制派重量級人馬已加入她的競選團隊。

  買不到廁紙為例 冀傳媒包容

  不過,林鄭月娥近日的競選工程卻屢遭非議。日前她到港島南區落區探訪市民期間,被記者發現認錯地鐵站名,又疑似不會使用八達通出入地鐵站。她昨日更向記者自曝,近期正由政務司司長官邸搬往新居,然而卻在一天午夜時分發現新居無廁紙,她於是前往附近便利店,結果又意外發現便利店原來沒有廁紙售賣,最終不得不半夜搭乘的士返回政務司司長官邸。一系列日常生活小事,都令外界質疑曾經主管港府扶貧、安老等民生事務的林鄭月娥對民間狀況的了解程度,有意見批評她是“離地”的官員。

  林鄭月娥表示,提及有關廁紙的經歷,只是想說明過去幾天對她一生而言可謂發生了很多事,因此自己要不斷適應和學習。她說,自己從大學畢業後便加入政府,毫無間斷地工作了36年,現時剛剛第一次卸下公職、轉變身份,需要時間慢慢適應。對於“中央可能不任命行政長官當選人”的言論,她解釋說自己仍存在官員心態,只是機械式地陳述事實,希望傳媒能夠給自己多一些包容。

  林鄭月娥還談及自己的選情,表示擔憂部分商界選委對她有意見,例如指她過於傾向福利主義和基層,可能在不記名投票的情況下令她流失選票。她同時認為,如果贏得選舉卻輸掉民望,會導致日後的施政出現困難,而廣泛的支持度不能只取悅年輕人或長者。

  梁美芬籲參選人和選委聚焦政綱理念

  林鄭月娥所提及的“中央可能不任命行政長官當選人”的言論,在香港政界引起不少議論。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絕大多數選委評核候選人的標準與中央一致,很難想像中央不信任的人選獲得過半數選委的支持,他對選委能夠選出中央信任的人選有信心。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胡志偉批評林鄭月娥的講法是無的放矢,甚至是存在恐嚇成分的行為。他認為,若行政長官當選人獲得所謂的“欽點”或“祝福”,只會令該人選背負污名。

  經民聯主席、立法會議員盧偉國指出,行政長官候選人能夠獲得中央信任是自己作為選委投票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因此覺得林鄭月娥的講法本身合乎邏輯,他同時亦希望當選者可獲得香港人支持。盧偉國相信各選委都會慎重考慮每一位參選人以往的表現、政綱和班底,最終選出一位中央信任和港人支持的行政長官,帶領香港政通人和、持續發展。

  另一位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接受中評社訪問時,呼籲參選人和選委聚焦施政理念和政綱,包括如何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如何處理香港的政治和經濟問題。梁美芬相信個別參選人的分析和判斷不會影響選委的決定,並相信不同參選人都會在選舉法例的框架下表達不同意見,而選委則會自己作出決定,因此不存在林鄭月娥的講法對其他參選人造成不公的情況。作為選委的她還表示,暫時不覺得已宣布參選的四人,在獲中央任命這一點上有很大問題。

  時事評論員陳志豪向中評社記者表示,林鄭月娥的講法其實是客觀事實,亦合乎《基本法》的原則和精神,即選委會選出的行政長官人選必須得到中央的確定和任命,而且林鄭月娥並未提到具體人選,只是陳述事實,因此有關言論不會對其他參選人不公道。他強調,行政長官必須得到中央信任,是從來都存在的既有要求。陳志豪還表示,林鄭月娥作為行政長官參選人,所講的言論總是十分敏感,容易在選舉過程中被扭曲和惡意解讀,因此她在這個時候講這番話,觀感上並不理想。

  另外三名行政長官參選人當中,胡國興斥責林鄭月娥的言論極不君子,甚至存在違反選舉規則之嫌,他促請對方交代消息來源以及所指何人;葉劉淑儀則不評論林鄭月娥的言論是否影響選舉公正,強調自己不會因而受到打擊;曾俊華亦不對林鄭月娥的言論作評論,只是強調希望選舉是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