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產階級收入體面卻為何最焦慮?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30 14:52:17


  中評社北京5月30日電/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在專題報道中稱,“中國中產是世界上最焦慮的一群人”。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顯示,有1/3的新銳中產經常感到焦慮,可能一不小心就會得抑鬱症,而經常焦慮或偶爾焦慮的人群比例更高達95%。

  中產階級的焦慮,來自諸多方面 四個案例,讓你看看有無共鳴……

  從報告中不難看出,中產階級有著對現狀的清晰認識和對未來的無限迷惘,雖然不菲的收入與體面的工作能給中產帶來一些欣慰,但不安與焦慮才是最戳心的痛點,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南京幾位“中產階級”代表,發現他們的焦慮體現在各個方面……

  案例A

  時間焦慮:加班太多個人時間被占用

  南京市民鄭女士是個70後,自己年收入在15萬左右,丈夫在金融行業工作,兩個人實行的是“AA制”的家庭模式,有一個8歲的女兒,現在家中有兩套房子,一個是位於河西的豪宅,另一個是專為女兒購買的公辦學校學區房。鄭女士的丈夫帥氣多金,目前年薪35萬左右,未來可能會有近千萬的分紅。本來這樣的生活已經非常令人羨慕,鄭女士卻一直對婚姻等存在焦慮,剛升任部門領導的她經常加班,沒有時間去購物,甚至沒有時間陪伴讀小學的女兒,女兒成績一度下滑,甚至辛酸地說,感覺自己像“守在爸媽身邊的留守兒童。”

  點評:《新銳中產調查報告》發現,超一半的中產視加班為常規,加班時間的增多甚至讓他們缺乏時間去陪伴小孩甚至消費。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認為,時間焦慮成為中產階級的第一種焦慮,當時間被大量占用時,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因此家庭焦慮等也隨之而來。

  案例B

  教育焦慮:望子成龍心切,過度重視反而人仰馬翻

  南京市民耿先生的家庭年收入在40萬左右,多年的資金積累也讓他擁有兩套房子,然而,從兒子幼小銜接開始,耿先生就踏上了教育焦慮的不歸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使他不滿足於家門口的學區房,而是動用社會關係和物質條件選擇了一家知名的民辦私立學校。

  “然而,這並沒有結束,由於職業屬性自由,我現在幾乎成了孩奴,陪讀、輔導功課也夠累的。”耿先生還給兒子報了奧數班等各種補習班,為了讓兒子成為全能手,他還讓兒子學習了游泳、圍棋、鋼琴等,每年花在兒子各類學習班的支出,就要近10萬元。

  點評:江瀚認為,早年通過教育、努力得來了現在的生活狀態,因此他們也會產生“路徑依賴”,希望下一代延續這種方式,財產還有繼承的可能,但軟實力無法繼承。在對待子女教育方面,中產階級舍得投入精力、金錢,而對於教育的過分焦慮和過度重視,難免被折騰得人仰馬翻,導致很多家庭不和睦甚至親子關係崩塌。

  案例C

  理財焦慮:怕失業、怕通貨膨脹、怕資產貶值

  南京市民黃女士年收入30萬,主要的收入來自於工資。她目前獨自撫養小孩,將孩子送到了最好的民辦私立學校讀書,以後想讓孩子去美國留學。黃女士前不久賣掉了河西的一套房子,手中突然多出來了300多萬元的閑置資金,然而,作為股市小白以及對理財一竅不通以及遭遇到再度買房限貸限購的她,不知道如何打理這筆錢。對於財富貶值的焦慮以及貨幣貶值的壓力,讓她最近略顯坐立不安。

  點評:據統計,中國中產階級93%的收入來自工資,一旦失業,將迅速陷入困境,因此資產增值焦慮成為普遍現象。通貨膨脹,困擾著全球的中產。而中國中產的特殊性在於,房子作為他們的剛需,其價格漲幅十幾甚至數十倍於其他消費品,而在房子限購限貸的背景下,中產階級焦慮感也更為強烈。

  案例D

  支出焦慮:房貸、二胎壓肩上,不得不靠父母幫一把

  80後的徐女士和丈夫都是事業單位員工,兩人家庭年收入在20萬左右。徐女士在南京購置了2套房產。在2016年又把仙林的房子換成了鼓樓區名校的學區房。就在換房的同時,徐女士又生了二胎。

  目前,由於每個月要還貸9000元,還要負擔小學一年級女兒的學費補課費,還有二娃的奶粉錢,加上一家人正常的生活開支,徐女士感覺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得不靠父母接濟一些生活費。

  點評: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認為,徐女士的焦慮其實源於對開支的焦慮。中產階級表面上看有房有車,有不錯的生活,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扣除房貸、車貸、信用卡還款之後,月收入難有剩餘。

  專家點評

  中產階級焦慮別恐慌 增強家庭抗風險能力

  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江瀚認為,中產階級雖然有不錯的學歷,受到過良好的教育,有穩定的工作、住房,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素養,以及一定的家庭消費能力。但是,他們卻是社會中最焦慮的一群人。除了以上案例中提到的幾種壓力,中產階級的焦慮還表現在養老、醫療等方面。

  江瀚認為,很多的時候中產階層焦慮往往是因為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很多人很擔心自己的未來。事實上,焦慮是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在美國、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中都曾經出現過,特別是當經濟出現增速換擋、轉型升級的時期,這種焦慮的表現則更加明顯。這種現象的出現,雖然需要重視,但是也沒必要恐慌。需要從制度上不斷完善各類社會保障,從觀念上引導家庭向更加積極的方向轉向,而對於每個家庭而言,則更需要家庭去實現自我的改變,比如說想方設法增加被動收入,並且鼓勵強化全社會的學習意識和競爭意識,多元化家庭財富的組合,從而增強家庭的抗風險能力。
  (來源 揚子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