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35歲成職場榮枯線”亟待糾偏
http://www.CRNTT.com   2021-02-25 00:31:32


  中評社北京2月24日電/網評:“35歲成職場榮枯線”亟待糾偏

  來源:東方網 作者:張玉勝

  春節過後,招聘就業市場暖流湧動。記者線下、線上探訪各類招聘活動,發現不少企業招聘都要求“年齡限35歲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員工90化”。進一步調查發現,當下很多用人單位仍然熱衷於收割“青春紅利”,靠青壯年人力資源參與同質化、低水平市場經營競爭。這種狀況,導致“35歲+”與“40歲、50歲階段”人群一道成為“就業困難人群”,面臨失業、家庭收入下滑等困境。(2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

  曾幾何時,人們對“待業”“失業”的認知還停留於“4050”人員,可如今的“35歲+”就被招聘單位人為歸類於這一群體。誠如有人對此的形象調侃:當你25歲和3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時,你是“人力資源”;當你35歲和2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時,你就變成了“人力成本”。”但在筆者看來,“35歲成職場榮枯線”的怪象,不僅涉嫌年齡歧視,更有害於資源使用和企業發展。

  相較於年輕人所具有的有幹勁、有精力、工薪要求低、上升空間大、生活牽絆少、創新意識高、適應力可塑性強等諸多優勢,已過而立之歲、邁進中年門檻的35歲員工,的確有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瑣事多、身體機能下滑等的相對弱勢。但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生理規律和自然現象,必須直面和善待。其實,心智和年齡未必同步,“35歲+”的許多人並不缺失上進心、蓬勃氣和創新力,而且與職場新手相比,他們更多是經驗豐富、技術熟練、閱歷豐富的企業骨幹。中年人也曾經有過青春歲月,年輕人也終究會步入中年、邁向老年。拿35歲一刀切“劃線”有失武斷,也不公平,更缺少人情味。

  “35歲成職場榮枯線”,看似是出於“成本”考量的小聰明,實則存在短視誤區。也許,改革開放初期,我國“人口紅利”讓一些企業占得了先機、贏得了利潤;但如今40年過去,勞動力市場早已物是人非,“人口紅利”消退、粗放經營落伍,企業僅靠吃“青春飯”難有大作為。人才競爭、理念創新才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變“人力資源”為“人才資源”、變“年齡”優勢為“智能”優勢是一個過程,需要時間、需要培養、需要歷練,從“十年磨一劍”的角度解讀,35歲或是“正當年”。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