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東客家博物館 再現客家人五次大遷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23 16:52:43  


客家人五次大遷徙圖騰柱。
  規劃總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由梅州市籌資1.2億元建設的廣東客家博物館,從2005年年底動工建設至今,經過建設者們22個月緊張施工,目前主體工程和室內外裝飾工程已基本完成,正進入展館展品布展的最後衝刺階段,計劃于2008年元旦正式對外開放。

  據瞭解,地處梅城江南客家公園的廣東客家博物館是我省第一個客家博物館,按國家級博物館標準設計和建設,布展中既兼顧了梅州“世界客都”的地位,還突出了“大客家”的意識。建成開放後,將成為全世界客家人瞭解客家歷史、繼承客家精神和弘揚客家文化的珍貴平臺。

  日前,記者進入尚在緊張布展中的廣東客家博物館,率先領略了客家博物館的恢弘氣勢和上千件從全國客家地區徵集來的珍貴客家文物風采。

  ●廣東第一個客家博物館

  據介紹,廣東客家博物館主館建築面積達9000多平方米,展廳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加上主館東西兩座面積分別為上千平方米的客家古民居改建的《梅州將軍館》和《梅州大學校長館》,組成了我省第一個客家博物館。

  記者在正門序幕廳看到,接近兩層樓高的“涯是客家人”的“涯”字和天花板上三層客家圍龍屋瓦面造型氣勢磅礴撼人心靈。二樓4000平方米展館細分為5個展廳,分別以“客從何來”、“客家風采”、“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為主題,採用上萬件圖表、文獻、圖片、實物、模型及客家文物再現了歷史上中原漢民系客家人5次大遷徙和艱辛創業的歷史。

  ●客家經典建築擺進展館

  客家民居是中國五大民居之一,客家人創造的圓形土樓、四方土樓和圍龍屋堪稱客家民居的代表之作。

  記者在“地標圍屋”展廳看到,從老民居中拆下、重達數千斤的木梁架被擺進了展廳,與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黃泥、糯米飯夯成的三合土牆實物相映成趣;而作為梅州古民居的經典、大埔縣的“泰安樓”的門樓則被原汁原味複製在展廳外牆;由興甯鄉村建築師製作的巨大的三圍圍龍屋模型,也擺上了展廳。

  ●客家驕子成人文秀區主角

  南宋以來,客家民系崇文尚武愛家報國,特別是在思想、文學藝術和教育等方面作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遺產,至今仍是客家發展的底蘊和精神動力。

  記者在“人文秀區”展廳看到,真人大小的泥塑模型,真實地再現了古代客家學子在學堂求學的情景;展廳還陳列了張弼士、胡文虎、姚德勝、李惠堂等人的相片和事蹟,展現客家人的風範。

  而作為客家英才,文天祥、袁崇煥、宋湘、丁日昌、黃遵憲、丘逢甲、孫中山、廖仲愷、朱德、葉挺、葉劍英、謝晉元、羅香林等人的圖片和事蹟則成了“人文秀區”展廳的主角。

  ●客家人五次大遷徙

  第一次大遷徙 

  西晉末年,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敗,民族矛盾的尖銳化引起永康元年的“八王之亂”,繼之又在永嘉年間(即公元307~313年)爆發了各地人民反對晉王朝的戰爭。

  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浙江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

  第二次大遷徙

  唐朝“安史之亂”後,戰亂所及唯有贛東南,西南和粵東北“比較堪稱樂土”,於是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年。

  第三次大遷徙

  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就達百萬之眾。

  此時,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安寧的生存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

  第四次大遷徙

  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兩個:一是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則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內部人口膨脹。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了“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廣兩湖的漢民,便大量入川。

  第五次大遷徙

  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從1851年到1864年,輾轉征戰長達十五年之久。

  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臺山赤溪地區用以安置客家人。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遷到海南,遷到廣西,甚至漂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來源: 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