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經濟面臨的問題與出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02 15:50:21  


 
  企業生存就業不愁

  現在許多人都擔心香港的就業。事實上,企業的融資如得到解決,問題便已經解決了一大部分。企業只要能生存和發展,就自然能提供就業;有了就業,就有內部消費,局面就能初步穩定下來。

  我不太擔心香港基層的就業情況。首先,早已計劃了,最近更著意提速的“十大建設”(再加上迪士尼樂園的擴充這第十一大建設),和一大堆中小型建造工程,將提供數萬個與建造業有關的職位。此外,內地肯定會大力輸送源源不絕的旅客,香港的旅遊、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不愁沒生意,因而不愁沒有就業機會。

  我們所真正需要擔心的,是中上階層的就業問題。問題的出現,首先是金融危機直接沖擊,投資銀行、證券公司、房地產代理等大量裁員;連帶影響,跨國公司的業務收縮也要裁員。其次,進出口業務收縮,有關的行業,包括物流業,都因業務收縮而裁員。中產階級失業問題會十分突出。這批高質素人員失業問題的解決,沒有即時的出路,主要靠經濟的轉型和提升。這個問題已經議論了很久,但始終沒有解決,主要的原因,是特區政府不願意扮演一個更加積極進取的角色,把責任推給企業,認為企業最能瞭解市場,和掌握機遇。但是一般中小企業,憑自己的力量沒法轉型和提升,極需要政府提供資訊和協助。特區政府自己不解放思想,不轉變功能,經濟轉型和提升,許多事簡直不知從何開始。近年來,曾蔭權不時組織港商訪問內地省市,政府也協助推動伊斯蘭金融業務,但效果不很顯著。

  經濟問題出在“空洞化”

  經濟的轉型和提升,屬於經濟結構問題。而香港經濟結構問題,千言萬語,各家分析,一言以蔽之:問題出於“空洞化”。過去30年,香港許多行業的資金、人才、技術等,都長期往北流,使到香港的經濟基礎不斷收窄,光是傳統4大支柱產業,就佔了國民產值近三分之一。主政者一碰到問題,就繼續收縮:董建華由多中心收到4支柱,曾蔭權更企圖只發展金融業,聲稱一個金融業就能養活7百萬人。

  如果大家都同意空洞化是問題的所在,那麼,解決的方向就最明顯不過:把香港經濟充實化,設法發展更多新的行業,把資金、人才、技術等吸引進來。我們努力的重點,並非修修補補的就現有的少數產業開發新的市場,而是要開發新的產業。開始時,市場資訊並不清楚和有力,因而更加需要政府的助力。

  在這方面,香港最明顯有優勢的是發展總部經濟。根據最新數字,代表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6612家,其中,1298家為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地區總部。除地區總部外,駐港的還有各境外公司的2584家地區辦事處和2730家當地辦事處。相比較,目前落戶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只有223家,不到香港的零頭。於此可見,香港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不單是在全國,就算在整個亞太地區,也佔首席位置。趁中國在世只經濟的地位日趨重要,有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想進入中國市場,香港可憑藉本來的優勢,系統地對外推介。東盟十國,香港有地緣優勢和傳統上的人脈關係,是當然的首選;英、美、加、澳、紐等英語國家也是重點開拓的市場。總部經濟內容十分廣泛,連接的產業也十分廣,增值高,拉動力強。總部經濟,更是香港作為中國企業對外跳板,和世只都會的必要條件。經濟不景,使到各種經營成本下降,反而提升了香港的競爭力。

  配合國家鼓勵內地大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香港是它們國際業務的最佳跳板。我敢說,找遍全世只,都找不到比香港更適合的跳板。因此,香港有需要全國作系統性的宣傳和推介,吸引大量內地計劃要“走出去”的企業於香港設國際總部。特區政府除了要主導這方面的工作之外,還要特別在港深邊境開發一個商貿區CBD(commercialandbusinessdistrict),以安置國內和國際跨國企業的總部。特區政府提出的邊境禁區開發計劃,主要是開發住宅小區,不但小打小鬧,而且還文不對題,正確的思路應該是大片開發新只西北,並且在新只西北修建新貨櫃碼頭。

  加速與珠三角整合

  另一方面,國務院常務會議最近通過《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為珠三角與港澳合作定調;明確提出,珠三角要著力加強與港澳合作,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率先建立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加快推進現代化。綱要出台開闢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的空間,使廣東港澳及與泛珠三角其他省區、及東盟地區的合作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其意義不僅將推進廣東的改革發展,同時也將有力地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粵港澳經濟社會文化融合。

  香港作為服務城市,與珠三角區內其他九加一個城市經濟融合的道路,是功能的分工,產業鏈的分工,而非產業分功;並非你幹這些產業,我幹那些產業,而是大家一起合作,發展共同的產業群。從上游的開發、設計、融資,到下游的展銷、出口等,都與整個地區經濟密不可分。在產業鏈這些環節中,香港的優勢在於它本身資訊、國際關係、法治、專業標準和精神等優勢,都得以駕輕就熟地發揮,與區內城市配合,相得益彰。珠三角的產業十分繁雜,經濟基礎十分廣闊,只要從融合的角度作分工,珠三角有多少種產業,理論上香港就可以有多少個介面,香港到處都是充實化的機遇,遍地都是這樣那樣“中心”。就業機會絕不缺乏,各方面的人才,都有需求。如今國家政策已定,我們正好趁著政策這陣東風,趕快朝這方向發展。在這方面,特區政府無論在牽線搭橋、清除障礙、與提供資訊和方便,都有重要的角色可扮演。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2月號,總第134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