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北京學者為愛落腳高雄 譚躍怎麼看國族認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0 00:35:29


為愛飄洋過海並定居台灣高雄的北京姑娘譚躍,以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作為其學術落腳處。(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6月20日電(記者 高易伸專訪)北京出生、成長,北京大學跨文化傳播學士、香港城市大學取得哲學碩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新聞學博士譚躍愛相隨,嫁給台灣老公,歷經6年等待,終於在去年取得身分證,現於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學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理教授。譚躍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台灣是民主社會,希望台灣政府可以對陸配一視同仁,畢竟平等是一個進步社會發展的趨勢。

  篤信基督教的譚躍,1976年生於北京,未取的身份資格前,曾於美和科技大學及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去年終於拿到身分證並受聘為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針對陸配取得身分年限六改四議題,譚躍以過來人身份表示,台灣政府在陸配取得身份資格限制上有其政治考量,所以會比較嚴格。但對陸配而言,取得身份可參與各項考試或就業資格,相對重要。

  對於台灣社會,特別是南台灣的觀察,譚躍說,自己生活的圈子很單純,不是在學校就是在教會,接觸到的學生與人都很客氣有禮。她認為兩岸人民在接觸交往上只要不涉及政治層面,私下的相處其實是很愉快友善的。大學是一個高等教育與知識開放的場域,因此她並沒感受到有特別的“恐中”或“逢中必反”的情況。

  在身份認同上,擁有三名小孩,其中還有對雙胞胎的譚躍說,台灣年輕人在國族認同上,已經越來越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了,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的比例也在下降中。大陸常講兩岸因血緣、語言、文字、文化或習俗相近,所以是“一國人”。但台灣年輕一代,就以她小孩為例,他們生下來會覺得台灣是個“國家”,在這裡接受自己的教育,且媒體與環境都告訴他們是台灣人,他們甚至不曾想過自己會是個中國人。年輕一輩的台灣人在談論大陸時,都說是“他們”,而非我們。

  譚躍指出,國族主義除了血緣、歷史、文化等組成要件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便在於“政治經濟體系上”的獨立,以及百姓間所共同認同的基本價值,譬如“民主或自由”這種契約關係。她認為,普遍的台灣人應該是相信第二種,而非第一種,而這樣的趨勢恐怕只會越來越多。因此,站在大陸立場這真的不利統一。兩岸之間必須真正瞭解、理解彼此的利益,不可能一昧堅持在自己的立場上,而不去考慮對方的立場。

  譚躍說,過去大陸對台曾有過軍事演習、飛彈危機事件,但這些手段反而激起台灣同胞的向心力與凝聚,現在大陸不再用這種的方式對台,轉向以文化、經濟等交流,希望建立並增強兩岸關係,這是一個過程,讓彼此有了改變。

  此外,她觀察最近的社群網路是一個比較容易煽動情感的地方,雖然這些社群媒體不代表兩岸間的官方言論或立場,也非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公共領域概念,但使用社群媒體的大眾卻很容易被這些內容與情緒渲染,甚至在尚未搞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就容易先下判斷,這些情緒從太陽花、反抗課綱、甚至是最近的洪素珠事件,她認為在處理上都必須更加地謹慎小心。

  若從兩岸關係上觀察,大陸其實在很多地方是想對台釋出善意或讓利的,但這些聲音到了社群媒體裡反而出現反效果,讓更多台灣人對大陸產生不信任感。

  譚躍的生命橫跨了北京、香港、美國等地,最後為愛選擇定居台灣高雄,並經六年等待下取得了身分證,以中山大學行傳所作為其學術的落腳之處。

  譚躍說,自己很喜歡依山傍海的中山大學,也很喜歡寬敞的研究室,這裡所遇見的學生都很聰明,同學們尊敬老師,管院老師都對她也很支持與關心,每位同事都是各學術領域的佼佼者及她學習模仿的對象。過去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她進行博士後研究,時常都一個人與電腦相伴。如今到了中山大學後,可以跟老師、同學與同事互動,這擴大了她的視野,也讓她接觸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她心存感激並希望可以在這裡幫助別人,同時也獲得別人的幫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