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海運:中俄不妨將兩軍推升為“特殊友軍”
http://www.CRNTT.com   2019-06-03 11:01:29


  中評社北京6月3日電/軍事關係是國家關係中最具戰略性、帶動性的領域,其對建交70年的中俄關係影響尤其突出。筆者大半輩子研究中俄軍事關係,將近10年作為我國武裝力量駐蘇聯和俄羅斯的代表,直接參與中俄軍事關係運籌、軍事合作推動。建交70年,兩國軍事關係經歷了從20世紀50年代結盟,到六七十年代對抗,再到80年代後關係正常化、合作持續深化的曲折過程。

  1991年12月蘇聯解體,中國第一時間承認俄羅斯為蘇聯的繼承國。此後近30年里,軍事關係成為兩國戰略協作不斷提升的重要促動因素。這個時期,中俄軍事關係發展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一是軍事技術領域。早在蘇聯解體前的1990年,出於緩解經濟困難的考慮,蘇聯政府已表示有意與中國開展軍事技術合作。筆者當時擔任我國駐蘇聯使館陸海空軍副武官,主管兩國間軍事技術合作推進工作,與當時的蘇聯軍工主管部門多有接觸,曾陪同我國軍事工業代表團考察蘇聯十幾個軍工城,重點了解蘇聯軍事技術的發展狀況。

  兩國大規模軍事技術合作大體是從1993年開始的。為改變我軍武器裝備的落後狀況,我國決定大批量引進俄羅斯新一代軍事技術裝備。那些年,我軍委、總部首長頻繁訪俄,軍事技術合作一直是雙方會談的重頭戲。需要指出,當時中國遭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軍事技術封鎖,俄羅斯幾乎成了我軍先進武器裝備的唯一來源。

  二是邊境地區軍事安全領域。在兩國邊界問題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的基礎上,中俄兩軍立即開始“相互裁減邊境地區軍事力量的談判”,本人有幸參與其中。作為談判的早期收獲,1996年,以中國為一方,以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為另一方的“五國兩方”,在上海達成《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1997年,“上海五國”在莫斯科舉行第二次元首會晤,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自此,中國同俄羅斯及中亞三國漫長的共同邊界,由軍事對抗前沿變成睦鄰友好合作的紐帶。正是在五國元首會晤基礎上,形成“上海五國”合作機制,從而為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建立夯下關鍵性基石。

  三是軍事教育領域。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俄兩軍達成在軍事教育領域加強合作的協議,我軍開始向俄數十所軍事學院規模性派遣軍事留學生。本世紀初,我軍同時在俄軍院校接受培訓的軍事人員最多時達200餘人,這還不包括為接收軍事裝備而大批赴俄培訓的飛行員、艦員及其他軍事技術人員。這些優秀中青年軍官經過俄羅斯軍事院校培訓,在我軍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是聯合軍事演習領域。中俄聯合軍演始於2005年。在此之前俄方曾多次表達開展聯合軍演的意願,我作為國家駐俄軍事力量總代表也曾多次向國內建議接受俄方建議。2005年夏從海參崴至黃海和膠東半島的中俄大規模聯合軍演,本人現場觀摩,激動不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