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麓書院 |
中評社北京9月17日電/據光明網報導,書院,始於唐、興於宋,集講學與藏書於一體,是中國古代培養人才、傳承文脈的獨特教育形式。古往今來,中華大地有據可查的書院就有七八千所。然而,千年弦歌不輟並演進為現代大學的,惟有岳麓書院。
初秋時節,記者來到湖南大學,踏訪這方文教聖地。
岳麓書院,位於校園後方的岳麓山畔。院落不大,透著古朴莊嚴。大門兩側,便是那副名爍古今的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這副集句聯,上聯源自《左傳》,下聯出自《論語》,意為‘楚地人才眾多,這裡尤為興盛’。南宋,有以理學家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明清,有以王船山為代表的思想家群體,以陶澍和魏源為代表的經世派群體,以曾國藩、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湘軍與洋務派群體,以譚嗣同、熊希齡為代表的維新志士群體;民主革命時期,有楊昌濟、蔡和森等志士仁人……”在牌匾下,岳麓書院副院長陳仁仁細數“群英譜”。
沿著香樟、國槐織成的濃蔭,走向書院深處,身邊的每一處亭台軒閣,都在訴說著千年的文脈綿延。
北宋初年,文教不振,地方官學未興。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唐末五代僧人辦學的基礎上創建了岳麓書院。數十年後,學者周式任書院山長,宋真宗禦賜“岳麓書院”匾額,使之名揚天下。南宋乾道年間,張栻掌教岳麓,“從游之士,請業問難至千餘人”,湖湘學派臻於極盛。此後的歲月,儘管朝代更迭、兵燹不斷、岳麓書院歷經了七毀七建,但是,弦歌始終不輟。現代教育崛起後,1903年,岳麓書院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再之後,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湖南大學相繼在此辦學。
“改革開放後,岳麓書院進入了又一春,逐漸恢復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功能,開始作為湖南大學的二級機構招生育人。現在,擁有哲學和中國史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500多名學子在這裡上下求索、進德修業。”陳仁仁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