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9日電/網評:更好滿足文旅消費新需求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王珂
外表像“太空艙”的戶外旅館,使用場景更靈活,私密性也更強;AI攝影,遊客站到指定區域,就可以“變身”漫畫形象拍照留念;集智能識別、充電管控、數字網絡技術於一體的“親水百寶箱”,裡面裝有水上飛板、水下飛行器、水下小摩托等各類親水商品……不久前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上,一個個互動式、智能化、趣味性的文旅產品引人關注,充分展現了行業創新活力。
文旅裝備不斷更新,新業態新場景持續湧現,說明我國旅遊市場正在加速回暖,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消費不斷升級的趨勢。一方面,人們對旅遊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不再滿足於“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的打卡式旅遊,越來越青睞對當地文化、風土人情進行深入瞭解與品味。另一方面,出行目的地更加多樣化、個性化,從自由行到定制旅遊,再到跟著演出去旅行、想著美食去旅行、奔著民宿去旅行等,需求跨度不斷加大。這對文旅產品供給提出了更高要求,衹有跟上消費升級步伐,精準對接新需求,在產品和服務創新上下更大功夫,才能為文旅產業發展和擴大文旅消費注入新動能。
當前,數字化技術正加速融入旅行的每一個環節,這為打造文旅產品新供給、更好滿足文旅消費新需求提供了契機。一些文旅企業迅速抓住這一機會,積極打造以沉浸式旅遊為代表的新業態,重構旅遊空間和場景,給遊客帶來全新體驗,形成了新的市場增長點。不過,在打造新業態新場景的同時,還應注重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通過合理融入文化元素給遊客留下難忘的回憶。比如,江蘇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的“運河迷蹤”沉浸式展廳,以游歷大運河為背景,在劇情及道具的推動下,引導遊客以層層解謎的方式來推演答案,潤物細無聲地展示了大運河的歷史,讓參觀者願意來、印象深、有收穫。用好數字化技術,通過互動遊戲等方式呈現歷史文化,使之更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才能讓文旅產品創新更有底蘊,贏得更長久的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