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懷舊+創新“燈籠街”人氣爆燈
http://www.CRNTT.com   2023-09-19 11:58:41


 左圖:中秋節將至,很多市民前往福華街一帶紮作舖選購燈籠。(大公報);右圖:元朗大橋街市掛上琳琅滿目的傳統手紮燈籠,形成燈籠海景象,吸引市民專程前去“打卡”。(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中秋將至,各區應節燈飾紛紛亮起,元朗大橋街市變身“燈籠街”,吸引不少街坊、外區市民甚至遊客,專程前來買燈籠及拍照“打卡”留念。

  大公報報導,促成街市變身“燈籠街”的香燭店店主“細妹姐”黃健娣表示,“燈籠街”在短短一個月內閃亮登場,背後其實要花上一年的準備,但辛苦亦值得,因為傳統紮作燈籠仍有不少捧場客,其店舖亦不斷嘗試在傳統燈籠中加入新元素,例如設計新造型、選用新物料等,希望將傳統延續,“很多人圍繞燈籠做了很多新創意,我相信大家會用自己的方法,把傳統傳下去。”\大公報記者 劉碩源

  “媽媽我想要,這個金色士多啤梨(燈籠)!”一位小朋友正興奮地,拽著母親的衣角,央求購買燈籠。距離中秋節尚餘不足兩星期,元朗大橋街街市內的“燈籠街”人潮湧湧,有人選購心儀的燈籠,有人拿著相機及手機爭相打卡拍照;店員更是忙個不停。

  元朗“燈籠街”,其實是“冠香行”香莊在街市通道掛上琳琅滿目的傳統手紮燈籠,形成燈籠海景象,“燈籠街”之名不脛而走,近年更成為期間限定的打卡勝地。

  記者採訪當天是一個工作日下午,但“燈籠街”人氣不減,老板娘“細妹姐”一邊招呼客人,一邊抽空接受訪問。她說,中秋節前一個月已經將數以百計的燈籠上架,當中不少燈籠其實已經“名花有主”,她指著一個紫色和金色相間的大魚燈籠說:“這個燈籠,用鐵絲打籠到貼上布料,花了我們將近四天去做,已經被預訂了。”

  “設計新造型燈籠,是希望讓小朋友在童年,有一只獨特的燈籠,讓他們在以後的每個中秋節,也開開心心!”──店主兒子

  “細妹姐”的兒子蔡國浩幾年前接手燈籠的設計工作,加入創新元素,噴火飛龍是他的得意之作,用鐵線拗出模型,再蒙上不同布料,觀察效果,“我設計的噴火飛龍,希望讓小朋友在童年,有一只他們喜歡的、獨特的燈籠,讓他們在以後的每個中秋節,也開開心心!”

  市民陳小姐是元朗燈籠街捧場客,已連續九年在中秋節前夕,專程前來買燈籠,並即場拍照留念,再回家臨摹成油畫留念。“我在元朗長大,小時候和家人一起來‘燈籠街’,是一種回憶,搬出元朗後,還是會很掛念這裡,所以每年都會回來。”陳小姐喜歡繪畫,特別喜歡具有香港特色的燈籠,希望每年畫一幅燈籠街的畫,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這項傳統。

  燈籠不只限於應節裝飾,甚至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張小姐表示,小時候已習慣前來“燈籠街”買中秋燈籠,長大後認識了新朋友,也不忘向他們介紹自己童年的美好記憶,“朋友們也喜歡同一位歌星偶像,讓偶像公仔(玩偶娃娃)背上迷你燈籠一起逛燈籠街,一起在中秋節時周圍‘打卡’,大家也很喜歡這個主意。”

  同行的林女士表示,雖然住在港島,長途跋涉前來元朗,“以前覺得,燈籠不是很時尚,不太喜歡,但這次帶著偶像公仔,掛起迷你燈籠在燈籠街打卡,感覺其實傳統藝術,也很有魅力,相信以後還會來!”

  “做燈籠沒辦法維持生活,更別說讓年輕人入行了,其實都擔心有一日會見不到手作燈籠。”──店主“細妹姐”

  “我們等中秋過後,休息一兩個星期,又要開始忙著準備下一年的燈籠。”“細妹姐”說,為每年為期一個月的燈籠旺季,往往要花上一整年準備,因為製作需時,亦希望設計一些新款的燈籠,“做燈籠其實沒辦法維持生活,更別說讓年輕人入行了,其實都擔心有一日會見不到手作燈籠”。

  不過,“細妹姐”並不擔心傳統被人淡忘,她笑說:“其實,仍然有很多人,圍繞著燈籠,做了很多新的創意,我相信大家也會用自己的方法,把這個傳統傳下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