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民營銀行錯位競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8 16:47:56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民營銀行對金融生態的存在意義,並不在於市場“分量”的輕重,而在於“酵母效應”或“鮎魚作用”的強弱,以錯位競爭促成互補型金融新生態。民營銀行“錯位競爭”的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要始終把“特色”作為創新的動態標準,從發現客戶需求中形成創新產品和服務,從區分市場層次中優化創新路徑和選擇,從調動市場主體潛在能力中完善創新機制和內容。民營銀行的“錯位競爭”必須處理好與“關聯交易、交叉業務、風險防控”的關係。

  自2014年啟動民營銀行試點迄今,銀監會已批准籌建包括5家試點銀行在內的共17家民營銀行,民營銀行發展步入改革發展機遇期。近期,銀監會印發《關於民營銀行監管的指導意見》,提出“規制統一、權責明晰、運轉協調、安全高效”的監管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民營銀行發展方向。

  單以數量或規模而言,民營銀行在我國金融生態中幾乎是可忽略不計的對象與因素,即便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其市場位置和角色也不大可能改變。筆者認為,民營銀行對金融生態的存在意義,並不在於市場“分量”的輕重,而在於市場“酵母效應”或“鮎魚作用”的強弱,因此,關鍵在於以錯位競爭盡早促成互補型的金融新生態。

  看5家試點民營銀行的實情,這一“效應”和“作用”並不顯著。應該說,無論監管部門還是市場參與者;無論前期制度設計,還是後期普遍預期,“以功能定位差異體現錯位競爭、以錯位競爭格局形成互補發展生態”的安排是充分的。比如,對於民營銀行的進入門檻、行業分布、地域範圍、業務特色、行為方式、客戶對象和股東結構等,分別和分類做了差異化規定,而業務過程中卻不自覺地被“同質化”趨勢磨平,並持續加固,越來越走向“靠業務規模爭取市場、存貸利差實現盈利”的固有金融生態格局。

  我國在快速發展成全球第一大“貨幣體”的同時,積累了不少結構性問題,集中表現在金融生態成長的互補性差:雖然新主體不斷增多、新手段不斷豐富、新領域不斷擴展,但相互之間的經濟性、有效性互動尤其互補不夠。不同市場主體業務合作表面熱鬧,主要是基於滿足監管要求、應急資源配置、緩釋經營風險和獲取特定收益的階段性、被動性選擇。金融生態以市場主體的所有制成分畫線,壟斷經營的市場屬性和格局並無實質性改變。這就不可避免出現了金融生態動能來源“自娛自樂”的傾向,金融與實體經濟若即若離,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成了市場頑疾。因此,我國金融生態亟待提升金融黏合實體經濟的能力,就是以金融生態供給側結構的優化,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不斷變化。民營銀行應成為這一過程中的“酵母”和“鮎魚”。如果市場中僅僅多了一些所有制成分不一樣的金融機構,多了些規模“小”但禀性和實質還是“國有銀行”的參與者,對優化金融生態還有多大價值?

  “錯位競爭”是民營銀行“酵母效應”和“鮎魚作用”的重要立足點。相對於國有和已經存在的銀行,“錯位競爭”不是客戶對象、行業環節和金融產品的簡單性再分配、重複性再組合,而是滿足實體經濟需求變化的金融行為方式、模式再優化和再創造。一方面,它是“錯位”的,其行為方式、經營模式與已有的金融機構等不在同一層面和位置上,而且體現出相對和動態的特征,在動態中相對表現出錯位的內容,在錯位中發現和保持自身優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種狀態,“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更是一種特質。另一方面,它是“競爭”的,其獲取業務的形式與手段不偏離公平競爭的軌道,既不是一味拾遺補缺,又不是一味“血拼”,體現的是與資源配置、管理能力相匹配、相適應的有序競爭過程與結果。一句話,民營銀行的“錯位競爭”,是要形成市場競爭的相對優勢,促進市場生態的互補要素生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