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七部門全鏈條打擊醫療美容業亂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25 10:58:10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6月25日電/割雙眼皮、打減肥針、注射膠原蛋白……醫療美容拉動“顔值”經濟,但在暴利驅使下,整形行業從招生、培訓、推銷、服務到藥品銷售,已形成一條亂象叢生的產業鏈,讓愛美人士面臨諸多風險。

  日前,國家衛計委等七部門聯合印發《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專項行動方案》,明確將以查處案件為抓手,全鏈條嚴厲打擊涉及注射“微整形”的相關違法犯罪活動,健全長效機制,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醫療美容安全“不留死角”

  醫美行業的日子不會像之前那麼好過了。

  這是許多從業者近一年來的感受。國內一家大型整形美容連鎖集團市場部工作人員向《工人日報》記者介紹,“‘魏則西事件’之後,審查越來越嚴了。現在營銷活動嚴格要求按照廣告法,我們常用的整容前後對比圖、極端用語等都明確不能再出現在網站。”

  “魏則西事件”是指去年在互聯網引發網民關注的一起醫療相關事件。2016年4月1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1歲學生魏則西因滑膜肉瘤病逝。他去世前在知乎網站撰寫治療經過時稱,在百度搜索出武警北京第二醫院的生物免疫療法,隨後在該醫院治療後致病情耽誤,此後了解到,該技術在美國已被淘汰。於是引發網民對網絡虛假醫療廣告和民營醫院監管問題討論。

  “嚴肅查處違法廣告和互聯網信息。加強廣告監管,查處違法發布廣告行為。加強互聯網和‘微整形’相關信息監控,清理互聯網不良信息”成為這次專項行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醫療美容需求日漸旺盛,越來越多消費者選擇注射透明質酸鈉(即玻尿酸)、膠原蛋白、肉毒毒素等進行“微整形”醫療美容。一些不法分子為牟取利益,無相應資質卻非法制售使用上述注射類藥品和醫療器械,導致危害消費者健康事件時有發生。而工商和衛計等行政部門仍存一定監管“盲區”。

  為讓醫療美容安全“不留死角”,方案要求加強生活美容機構監管,查處無醫師資質的個人開展醫療美容服務的行為,查處醫師到非醫療機構開展醫療美容服務的行為。

  同時,違規醫療美容培訓也將得到整治。根據方案,醫療美容培訓屬於醫療技術專業培訓,必須由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醫學院校開展,培訓師資和培訓對象應符合《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等規定,嚴肅查處違規開展“微整形”等醫療美容培訓行為,查處不具備資質開展培訓的機構、單位和個人。

  針對非法制售藥品醫療器械等“源頭”問題,方案強調加強對藥品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企業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生產經營注射用透明質酸鈉、膠原蛋白、肉毒毒素等藥品、醫療器械行為。

  據了解,行動將從今年5月持續至2018年4月。

  原料可能從醫療廢料中提取

  七部門聯合嚴厲打擊非法醫療美容的背後,是該行業面臨的暴利和亂象。

  一份由更美平台發布的《2016年醫美白皮書》顯示,2016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963億,醫美市場年增長率接近20%,預計到2019年將破萬億元。

  白皮書顯示,整形活躍用戶呈“年輕、高收入、高學歷”特點。過去一年,醫美用戶更趨年輕化,年齡小於25歲的用戶占比24%,相比去年增長了5%,其中不乏95後人群。

  巨大的市場蘊含豐富的商機,也帶來叢生亂象。

  “做了隆鼻後,鼻子更立體了,但覺得眼睛和它不搭配,那眼角要不要開?眼部輪廓加深了,再做個整體面部填充吧。”進行多次整容手術的王清向記者介紹,原本她只是準備花萬元以內做個小手術,沒想到一年不到,臉上已“配套”動了七八次刀。

  儘管王清也發現,很多針劑就是毫無資質的美容師在打,藥品真偽難以驗證,手術場地一般就是別人家裡或私人小作坊,衛生條件不達標,但她卻有些無奈:“你進了那個圈子,就被忽悠著出不來了。”

  王清透露,在醫美行業,價格是“不能說的秘密”,很多商家號稱給的是“進貨價”,但你永遠能打聽出來更低的價格,做手術時價格又翻了好幾倍。

  “一支肉毒素的價格為500元,轉賣給客戶則高達1500元至2800元不等,並給負責注射的工作人員每支提成500元。”一位整形美容專科醫院醫生透露,由於醫療美容在我國尚未發展成熟,主管部門監管執行力有限,部分經營機構缺乏自律以及消費者缺乏足夠自我保護意識等原因,導致醫療美容行業魚龍混雜,亂象頻發。

  有媒體和專家總結醫美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無資質、超範圍和炒概念。很多社會人員打著整容醫師的旗號無證經營,從業人員素質普遍偏低。美容人員速成培訓成新興產業鏈,很多無證美容培訓學校提供幾天的速成培訓。不少整形機構將一些簡單手法包裝成國外引進的新理念。還有業內人士爆料,更可怕的是耗材不正規,很多產品是沒有任何資質的“黑貨”,原材料有可能僅從醫療廢料中提取。

  國內醫美將進入下半場

  醫美行業亂象叢生,行業管理亟待加強。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提出,醫療美容市場健康成長離不開監管機制保障。目前我國涉及醫療美容行業的行政主管單位包括衛生監督部門、工商部門、食藥監督部門及公安部門,一方面需對醫療美容行為嚴格界定,另一方面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各相關部門職責。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副會長汪永安認為,中國醫美已進入下半場,新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條件下,傳統無資質、費用高、宣傳虛假廣告的“黑診所”模式將難以為繼。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們開始“追求美”。屈指可數的幾家公立醫院美容外科難以滿足市場需求,民營醫美機構就此萌芽。2000年後,民營醫院開始引進國外設備,加之公立醫院知名醫生的加盟,國家也頒布一系列醫療美容相關管理辦法,這些利好成就了民營醫美機構的第一次跨越。

  隨後,“人造美女熱”使得醫美消費市場開始普及,短時間激發大量需求,使一些投機者盲目擴張——醫生與機構良莠不齊造成大量醫療糾紛出現。直到“微整形”概念出現,整個醫美行業迎來第二次發展高潮。

  “和其他行業一樣,‘互聯網+’也已滲入到醫美行業。在宏觀和微觀共同作用下,醫美行業出現‘社區+電商’的商業模式,以低價團購實惠與案例分享的信任也逐漸被90後年輕消費者追捧。而這些醫美垂直分享社區的出現,將使一部分‘黑診所’無以為繼。而對於正規醫美機構,卻是相輔相成良性發展的合作方向。”汪永安提出,在宏觀經濟、新技術、消費升級等綜合因素作用下,中國醫美即將進入下半場,迎接新的遊戲規則。

  汪永安認為,“魏則西事件”後,醫美行業“百度競價”歷史已翻篇。取而代之的是向社群轉換,口碑案例將成新的遊戲規則。具有好口碑的匠心醫美機構、醫生工作室和相關從業者,會在“互聯網+”影響下,逐漸成為行業內高收入主力軍。

 (來源:新華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