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亨達:大灣區強化金融實力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8-11-28 11:11:17


陳亨達:若各城市的金融力量加強協作,大灣區必能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金融區域。(資料相)
  中評社香港11月28日電/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表示,習近平主席曾說:“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與金融業息息相關。大灣區的金融規模已達世界級水平。截至2017年底,粵港澳銀行總資產7萬億美元,總存款4.7萬億美元,均超過紐約和舊金山灣區;2017年保費收入1,280億美元,相當於全國25%;港深主板總市值逾5.5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四。香港金融業發展成熟,是國際金融中心,在推動大灣區金融發展,是可以扮演重要角色。

  陳亨達表示,今年中,特首林鄭月娥女士提出金融業四個發展方向:(i)促進灣區內生產要素流動;(ii)確立香港的金融優勢;(iii)集中引領創新資源,以及(iv)打造大灣區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

  先講大灣區內部,現時四大生產要素:人員、貨物、資金及資訊,並不能在灣區內自由流動,因為粵港澳11城市分屬於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如果要資源更有效率地分配,不同制度產生的限制必須盡力降低。

  中央公佈不少措施,方便港澳居民赴粵生活。今年中宣佈,准許內地居住的合資格港人申請居住證。區內人員增加流動,資金流動便自然頻繁,金融服務需求亦更迫切。不單只日常消費,存貸款及理財等銀行服務需求亦日增。

  打通民生金融採先易後難

  制度限制一時間難解決,可採先易後難方式,簡化港澳居民在大灣區開立銀行戶口,以及讓電子支付系統北上。運作成熟後,由單向變為雙向,便利整個灣區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

  除民生金融外,產業金融亦需滿足。粵港澳企業都有投融資需求,推動各城市的金融服務互聯互通,便可充分利用金融資源,提升效率。為了吸引灣區內企業來港發債,香港推出債券資助先導計劃,為5年來未在港發債的企業,提供最高500萬元補貼,並給予投資者稅務優惠。

  香港可成為財資中心,作為擁有國際業務的企業“內部銀行”,協助其運用分支機構的現金、融資、匯兌、投資和對沖等,降低企業整體財務和運作成本。香港已修訂稅務條例,寬減財資業務的利得稅50%,以吸引企業在港設立財資中心。

  上市改制助創科企業融資

  陳亨達指出,要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進化成粵港澳國際金融圈,人才是不可或缺元素,大灣區必須培訓更多國際金融人才。特區政府正籌辦金融學院,預期明年中成立,目的是培育金融業領袖人才及推動貨幣與金融研究,但不會為從業員提供培訓。

  除了打通內部實體經濟血脈外,大灣區的目標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時灣區匯聚多家創科龍頭企業,深圳-香港地區在全球創新集群排名,僅次於東京-橫濱地區。讓創科企業成長,完善的集資融資及財務管理的金融服務甚為重要。

  此外,香港今年改革上市制度,准許未有收益的生物科技公司、擁有不同股權架構的創新企業,可在本港上市。新措施有望聚集創科行業投資者,建立有利氛圍,使創科企業更易融資。

  金融業本身的科技發展亦不容忽視。近年銀行、保險及財富管理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提供精準服務,降低成本控制風險。現時電子支付工具在內地甚普及,香港亦不甘後人。去年發出16個電子支付牌照,今年9月推出24小時支付系統“轉數快”,不同銀行戶口亦可互相支付。

  建設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目標,是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區。香港金融業發展成熟,又是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成為“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為基建項目集資、配對及風險管理。

  金管局成立了基建融資促進辦公室,匯聚不同持份者,引導資金投向具回報的項目。現有95家機構合作夥伴,長遠可建立群聚效應,吸引更多區外企業以香港為拓展“一帶一路”業務的基地。

  陳亨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實力最強、國際化程度最高地區之一,當中香港既高度開放,應對金融危機經驗豐富,是中國金融業開放最理想的“試驗田”。若各城市的金融力量加強協作,大灣區必能成為全球舉足輕重的金融區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