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哈佛大學科學家提出胚胎倫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6 13:31:03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40年來,限於技術能力和學界規則,科學家在實驗室中觀察人類胚胎都不超過兩周。但自去年英國和美國研究人員分別成功培育了近10天的實驗室胚胎,將“14天規則”的極限一下子拉到眼前。

  《科學美國人》官網22日報道,以著名生物學家喬治·丘奇為首的哈佛大學科學家團隊共同發表文章提出,鑒於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的巨大進步,是時候考慮更新這一規則了。

  何為“14天規則”?

  1978年,通過體外受精的第一個嬰兒路易斯·布朗降生,幾個月後,“14天規則”作為指導原則被提出來,規定科學家只能在不滿14天的胚胎上進行實驗。由於14天之前的人類胚胎還未分化出神經等結構,尚不具備人的特征,因此不涉及倫理問題,這一規則便由此而來。

  “14天規則”在過去得到了嚴格的遵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前的技術很難突破14天的限制。如今,體外培養胚胎超過14天似乎是完全可行的。

  實際上,雖然大多數科學期刊仍不會公開發表違反“14天規則”的研究,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也要求其成員同意該規則以獲得會員資格,但並沒有任何法律明令禁止生長兩周以上的實驗室胚胎。

  合成器官並不遙遠

  此次發表在eLife上的文章指出,終有一天,採用工程方法理解和操控生命的合成生物學家,可以跳過早期胚胎發育階段,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人類器官。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喬治·丘奇說:“若繼續執行上述規則,可能會錯過研究許多對社會、商業和政府政策產生巨大影響的科學問題。”

  丘奇不認為哪個團隊真的要在實驗室裡培育出先進的人類胚胎,但他自己的工作表明,“14天規則”已經不能為合成生物學家提供足夠的指導。例如,6年前,丘奇實驗室試圖在胚胎支架上培養人類幹細胞,看看能否發育成各種器官。他說,雖然沒有奏效,但終有一天,這類“具有胚胎特征的合成人體實體”可能會取得成功。

  此外,丘奇實驗室和其他科學家一樣,正在試圖生成原始有機體,如迷你版器官,它們可以像腎臟、肺、心臟甚至大腦一樣工作,可用於測試藥物效果,甚至取代受損的身體部位。

  倫理道德不過關?

  上述實驗在科學上已經可行,但對“14天規則”構成了倫理道德挑戰。

  美國天主教生物倫理中心神經科學家泰德亞茨·帕澤爾孜科認為,任何有關胚胎或其類似物的研究都是不道德的,不應該讓這類實驗繼續開展下去。

  生物倫理學家伊蘇·雲分析,之所以合成生物學家的工作構成了特殊的道德挑戰,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模型越來越準確。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國家科學院和國家醫學研究院發布了一份關於編輯人類生殖細胞的指南報告,專家委員會的結論是,為了提高一個人的能力而改變胚胎基因仍然是危險的,但編輯胚胎基因或可用於治療及預防疾病。

  此舉對“遺傳修飾”開了口子,似乎也對科學家繼續向前探索做出了“允許”的暗示。
  (來源:科技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