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人質事件創外交調適之機 安倍行嗎?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2-07 00:55:03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記者 廖梓達)本月1日,日本兩名人質先後被“伊斯蘭國”斬首殺害,震驚日本國民。分析認為,事件不僅說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推行的所謂“積極和平主義”和“俯瞰地球儀外交”並無碩果,也證明日本在中東問題上完全沒有自己獨立的外交籌碼。事件過後,日本媒體也一改過去一致支持政府的語氣,矛頭統統指向安倍內閣。日本《外交官》雜誌網站刊發評論文章指出,本欲試圖藉助人質事件加速推進修憲進程的安倍,勢必面臨來自國內外的重重壓力,不過,有危也有機,就看安倍能否利用這次機會,讓公眾清楚認識到外交政策對對國家安全帶來的影響了。全文編譯如下:

  兩名日本人質先後被伊斯蘭國斬首,震驚日本。在過去的兩周時間裡,日本公眾目睹慘劇逐步上演,國內媒體對每段視頻和音頻展開深入分析,被害記者後藤健二的母親發出聲淚俱下的聲明,舉國為之悲痛。與此同時,電視上不斷播放伊斯蘭國士兵滲透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畫面,放出其對日本民眾的最新威脅,不安和恐懼在日本國內擴散,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就在眼前。

  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發誓“決不饒恕”,人質危機引發參議兩院和社會大眾廣泛熱議:究竟日本該在中東地區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是一個滿足日本大部份(約90%)能源需求,卻又充斥著政治糾葛的地區,日本一向對其謹慎應之,事件過後,究竟安倍政府應該怎樣調適積極外交政策,已到關鍵時刻。

  歷史上,日本一方面從中東地區獲取石油,一方面又試圖避開國民知之甚少的中東政治。然而,現實的經濟利益和日美同盟關係有時又讓日本難以把持這樣的中立。

  1973年,OPEC石油禁運曾讓日本人清醒認識到依賴中東石油所帶來的政治後果。再到最近,日本承受來自華盛頓的巨大壓力,要在美國主導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以及削減伊朗石油進口量(約占日本總進口量10%)上提供支持。在這些陣線上,日本政府在加以配合的同時,也遭到日本公眾的強烈質疑,尤其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上。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