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讓百姓擁有對幸福的最終鑒定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1 14:46:55  


  央視“你幸福嗎”的調查所引起的話題依然在持續發酵。《新京報》日前報道,“幸福”這一概念已經進入眾多省市的官方文件,成為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標——不完全統計顯示,至少18個省(市、區)明確提出“幸福社會”的概念,100多個城市提出建設“幸福城市”。

  眾多省市將“幸福”概念納入施政目標,確實展現了地方政府與官員在施政理念上的轉型,既是順應時代之舉,也是隨世界潮流而動。今年6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今後每年的3月20日定為“國際幸福日”。決議說,追求幸福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目標,幸福和福祉是全世界人類生活中的普遍目標和期待。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基本上可以說擺脫了貧困,我們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正全速向發達國家的發展高度邁進。那麼當我們擺脫了物質上的絕對貧窮,接下來就是如何實現精神上的富有。而所謂“精神上的富有”,最核心的標準,其實就是人們的“幸福感”。

  所以面對“幸福”概念納入政府施政目標蔚為風氣,我們完全有理由充滿期待。但期待之餘也不是沒有擔心,擔心“幸福城市”“幸福指數”會不會成為另一種意義上的GDP,成為官員打造個人政績工程的工具,最直接的擔心就是,“幸福城市”是不是也會存在數據造假呢?

  如何避免“幸福指數”成為官員打造政績工程的工具?專家給出的建議是建立一套更完整、更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幸福進行測量。專家的話似乎頗有道理,但所謂“更完整、更科學的幸福評價體系”是否存在,卻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而且即便有這樣一個評價體系,也有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這個體系到底由誰來掌控——由政府自己掌控,由學術機構掌控,還是由百姓掌控呢?由政府掌控,那是自己考核自己;由學術機構掌控,我們又信不過學術機構的獨立性;由我們老百姓自己掌控?恐怕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手。然而由百姓掌控對“幸福城市”的最終鑒定權,並擁有一票否決的權利,恰恰是建設“幸福社會”、打造“幸福城市”這一綜合工程的核心。相較而言,倒是央視搞的那個“你幸福嗎”的調查較為靠譜,百姓是否幸福並不需要什麼“指數”、什麼“體系”來測量,老百姓的切身感受才最為真實。
 
  專家給“幸福”評價體系劃分了客觀與主觀兩大類指標,客觀指標分為健康與基本生存福利、經濟福利、政治福利、社會福利、文化福利、環境福利等等;主觀指標則有人際適應、家庭氛圍、社會信心、目標價值等10多項體驗。江蘇江陰還提出了一個更為形象的口號:“個個都有好工作,家家都有好收入,處處都有好環境,天天都有好心情,人人都有好身體。”但不管是專家給出的指標,還是江陰提出的口號,都缺少了幸福感最為核心的要素——自主性、自決權。個人權利的空間越大,幸福感也就越強;個人權利的空間越逼仄,幸福感也就越弱。而人民的自主性,其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是否擁有對政府權力的監督權,對政府信息的知情權,對政府決策的話語權;這些權利亦即溫總理所說的“讓人民擁有批評與監督政府的權利”。事情就是這麼有趣,當一地之政府以打造“幸福城市”的名義大興土木、大幹快上,而並不需要徵求、尊重當地民意的時候,事實上正與當地人民的福祉背道而馳。(時間:11月1日 來源:青年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