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發展網絡慈善要擺脫信任危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22 00:19:44


 
  但是網絡個人求助出現的問題,不可小覷。我們過去的個人求助行為,一般發生在熟人之間,比如鄰里、親友之類的,在我們自己熟知的圈子裡,大家對這種求助行為的判斷會比較清楚。現在有了互聯網,這樣的求助行為,通過互聯網放大了。通過傳播,這裡面就形成了一個漏鬥,錢嘩嘩地進來;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大家對這個求助者的情況不是很了解,這裡面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如果沒有一種新的模式對這個問題加以修正,長此以往,就會讓國家好不容易開放的,讓公民自己去安排、處理、協調的公民互助的空間,漸漸式微。 
 
  要靠公益組織來約束個人求助行為 
 
  從法制約束力來講,個人求助行為並不是完全無法可依。如果出現了欺騙行為,個人求助就會觸犯法律,有《民法》《合同法》《刑法》來管。相對而言,對於個人求助行為的約束,通過民間公益組織介入,對個人求助的行為加以甄別、監管、跟進,會約束地更緊,效果也會更好。
 
  公益組織的首要職能就是解決社會問題。對公益部門來講,這是它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公益組織可以通過全國性的互聯網公益傳播渠道,聯絡全國各地的志願者,哪個地方有人提出求助需求了,志願服務機構就有義務和求助者對接。同時,志願服務機構還可以安排當地志願者,對求助者的情況加以調查、甄別,這些行為不一定非由政府操作,不需要動用公安等部門進行核實。作為公益組織、志願者,要擔起這個責任,成為捐贈者的延伸,成為他們的眼睛、手、嘴,到捐贈者不能到達的地方,獲取到真實的信息,通過信息披露平台來披露。更重要的是,公益機構可以繼續跟進募捐進展,包括資金投入、對接醫院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