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15分鐘文化圈”是城市的詩和遠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9-24 00:15:24


  中評社北京9月24日電/網評:“15分鐘文化圈”是城市的詩和遠方

  來源:東方網 作者:郭元鵬
 
  9月7日,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的意見》的通知。9月9日,市文化局就意見作了說明。對於公共文化服務的密度,意見提出一個量化標準:以步行15分鐘為服務半徑,規劃基層文化設施布局,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打造“15分鐘文化圈”。(9月10日《新京報》)

  “15分鐘文化圈”的布局,是對寂寞文化的堅守,是對文化社會的倡導,這種投資再多都不為過,有文化的城市才有色彩,有文化的城市才有品位。讓市民步行15分鐘就能找到閱報欄、圖書室、書店、文化中心、博物館等場所,是好事情。關鍵問題在於如何讓“文化圈”具有吸引力,讓市民願意步入這個圈子。

  想說說我身邊的一件事情。我們當地的一家新華書店,這幾年演繹了“最尷尬的巨變”。原來新華書店場地有1000多平方米,街頭的門面有4個大門。慢慢的,從4個大門變成了3個大門,從3個大門變成了2個大門,從2個大門變成了1個大門。如今連1個大門都沒有了。市民購買書籍只能從旁邊的“小門”進入二樓。在二樓裡蝸居的新華書店所剩場地寥寥無幾。為何會遭遇“尷尬的巨變”?由於生意不好,新華書店將自己的門面一次次租賃給了其他生意人。這也難怪,收取的房租比賣書的收入還高,新華書店也只能為了利益委曲求全了。

  我想通過這個小小的例子,說明一個道理,內容永遠是吸引市民的王者。新華書店遭遇的“最尷尬的巨變”,是因為門庭冷落車馬稀。購買書籍的人越來越少了,即使新華書店這樣的文化部門能融入“15分鐘文化圈”又能如何?老百姓不願意進到這個圈子裡,再方便也枉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