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網評:教材張衡地動儀該加上質疑部分
http://www.CRNTT.com   2018-10-11 00:22:25


圖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網評:教材張衡地動儀該加上質疑部分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軍榮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册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删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複原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此前,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10月9日《北京青年報》)

  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删除,許多人為之叫好,認為此舉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表現,然而,這只是鬧了個“烏龍”,並沒有從教材中消失,而只是作了調整,成了空歡喜。不過,這次“烏龍”卻讓人深思。

  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確是我們的驕傲,且流傳甚廣,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然而,對張衡及地動儀的質疑一直都在。畢竟王振鐸雖然根據古籍記載複原出了地動儀的模型,但是因為模型內部結構缺乏合理性,所以其龍口中的銅丸無法吐下來,也就無法檢測地震。這麼多年來,不僅外國地震學家的質疑之聲不斷冒出,而且在國內的地震學界也有不少質疑。王振鐸的老朋友、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當面指出了1951年模型的原理性錯誤並說道:“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還曾經發生一件尷尬的事。在1988年這尊“張衡地動儀”訪問日本奈良時,中方解說在向日本觀眾講解地動儀的工作狀況時,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龍口中的銅丸才會掉到下面蟾蜍的口中。

  科學的東西本該經受得住質疑,從某種意義上說,質疑聲越多,越能夠質疑出新的東西,也越接近科學。許多人之所以對張衡地動儀删除拍手叫好,就是覺得質疑聲太多,也難以達到放入教材讓孩子們學習的程度。不過,從歷史的角度看,張衡地動儀放入教材也未嘗不可。除了讓孩子們感受到驕傲,同時也能夠引發對科學的一些思考。但同時,卻不該淹沒“質疑”的聲音。如果在教材編排調整的同時,加入一些“質疑”的聲音,從而引發孩子們更多的思考,這樣的價值意義就更大了。

  科學是不斷探索的過程,科學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達到準確的答案,從某種角度而言,科學本身就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有標準答案的東西就不是科學了。而科學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質疑聲的。

  張衡地動儀是否删除不是關鍵,關鍵這個“知識點”如何讓學生更明白科學,更懂得質疑的意義,因此,張衡地動儀未被删不該失望,也不是壞事,但如果加上“質疑”部分,則更科學了,也更符合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