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網評:“大師”已離場,“圍觀”猶瘋狂
http://www.CRNTT.com   2019-04-07 00:11:46


”流浪大師“沈巍在街邊讀書(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4月7日電/網評:“大師”已離場,“圍觀”猶瘋狂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張濤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過去一段時間,上海一位“流浪大師”被眾多網絡視頻主播和網紅生生造成了一個“現象級”事件。“流浪大師”最終忍受不住那種近乎瘋狂的圍觀炒作,被迫逃離了自己的暫住地。之所以沒有在“第一時間”而是在塵埃初定時寫下這篇文章,實在是不想為這種不理智的“圍觀”再添一把“虛火”。

  在“流浪大師”逃離之後,筆者認為此中反映出來的東西值得我們思考。眾多衣著光鮮、打扮靚麗的網紅舉起手機,圍坐於蓬頭垢面、衣衫不潔的“流浪大師”四周。這一圖景映射出網絡時代之下,充斥著浮躁與無聊的各種“圍觀”。

  互聯網如今已經日益形成一個特殊的群體性社會。著有《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的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認為,聚集在一起的個人,無論他們屬於什麼職業或性別,也不管是什麼事情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在形成群體後,處於群體中的個人都將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融入群體中,個體的差異從而被隱藏、模糊。而對於“流浪大師”的圍觀,正是反映出這種從眾的群體性心態。那些圍觀者和網紅爭先恐後地與“流浪大師”合影、拍視頻,就是發現有人這麼做並在互聯網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效應。而網絡上更多人的圍觀,也讓他們有了動力。

  其實,在任何時代,都有“看客”和圍觀者。魯迅先生曾講過這樣的話:倘使一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准可以圍滿一堆人。但是,以此為職業,並以所謂直播的方式,把圍觀的場景延展到網上,甚至為了製造爆點不惜弄虛作假,這就凸顯出一些人的浮躁和非理性了。現實中的一些東西被扭曲後,通過網絡為圍觀的人們構建了一種錯誤的認知和浮躁的心態。

  我們必須要看到,這種網絡輿論場的群體性效應,以及對現實的扭曲和放大,對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和一些習慣性的認知帶來的衝擊、挑戰。這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在商業法則主導並深刻影響著這些“圍觀者”時,如何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和網絡知名度成為他們首先考慮的原則。在他們看來,一切可以在最短時間內使自己在這兩方面受益的手段和資源,都要搶先一步利用。
 
  在這樣的氛圍影響下,在網絡上通過各種終端“圍觀”這些網紅和視頻主播的網民,則會在群體效應下受到這些負面心態和價值觀的影響,看似追逐到最新的話題,了解了最新的事件,卻被網上碎片化的風景牽扯了太多的注意力,忙於追逐移動的風景。目光整天打撈的是沒什麼營養的東西,眼睛越忙,心裡越慌。無聊和浮躁催生出一連串的焦慮。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上述“圍觀”現象,也是被網絡聚焦放大和扭曲的圖景。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不同,前者才是更大範圍、更為本質的真實。在現實社會中,“沉默的大多數”在心底裡對社會中屢屢出現的“網紅圍觀”持厭惡態度。更多的人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堅守傳統的價值觀,提醒周邊的人不要陷入“圍觀陷阱”中。因此,我們在對各色“圍觀”保持冷靜、批評的同時,也大可不必將其泛化,誤認為這樣的無聊已經滲透到我們真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仍然崇尚知識,堅信知識改變命運,不會以被商業因素扭曲的“圍觀”心態去消費每一個熱點事件。也只有認識到這一重要性,才能讓社會祛除浮躁,留住知識帶給我們的充實和真實。

  滿臉寫著焦慮,這種奔忙的身影,不是獲取知識與踏實做事的正確姿勢。我們需要的是讓自己慢下來、靜下來,整理好心情,腳踏實地去做每一件事,而不是讓心靈因為躁動而無處安放。

  (來源:環球時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