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評:中歐迫切需要填補話語赤字
http://www.CRNTT.com   2019-04-10 00:26:58


  中評社北京4月9日電/網評:中歐迫切需要填補話語赤字

  來源:環球網 作者:姜鋒

  儘管中美關係是當前國際關係中的大熱點,中歐關係也正經歷著史無前例的演變。雖然中歐過去幾十年積累的傳統共識正受到來自歐洲個別智庫和媒體的挑戰,但合作仍然是歐洲對華關係的主基調。

  中歐當前的矛盾主要來源於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但更緊要的是雙方未就如何管理這一變化達成共識。與中美關係當前重點解決“怎麼做”相比,中歐之間可能要更多解決“怎麼看”的問題,尤其是歐洲如何判斷快速發展後的中國對歐洲現在及未來產生的影響。筆者從近來與法德等國一些人士的交流中深刻感受到,“中國問題”已成為歐洲主要國家,尤其是法德兩國國內政界及社會層面關注的主要議題之一,德國經濟界內部甚至還就此展開了一場大辯論。當今的歐洲,中國議題格外熱,各個領域的看法差異很大,知識界、政界和經濟界各有特點:

  如果把政治經濟研究機構、媒體和智庫統稱為知識界,可以明顯感受到其涉華觀點和判斷相當負面和悲觀,其強烈程度空前。這一領域的人士或是出於先驗價值標準,或是基於歐洲現行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片面地將中國視為不同於西方自由民主體系的“制度競爭者”,甚至是“系統性競爭對手”“制度對手”,歐洲必須團結一致、奮起“反抗”來自中國的“威脅”,似乎歐洲的未來會因中國的發展而黯淡。與此同時,他們看到紛爭中的歐盟不能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形成制華合力,因此而感到沮喪和恐懼,這樣的氣氛在德國學界較為普遍,甚至連一向與中德關係大局保持若即若離關係,很少公開發聲的漢學組織都罕見地向德國社會和政府“諫言”,警告各方在與中國打交道時要保持警惕,還要建立相應的機構對涉華活動進行“澄清”。雖然很難說漢學家協會的諫言是否代表德國“中國通”的普遍看法,但學者這樣迫切地針對中國發聲,還是反映了學界的傾向與焦慮,以及這個群體在涉華認知與交流方面的赤字問題。同屬知識界,一些科學技術研究機構或學術資助管理機構,如弗勞恩霍夫協會、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洪堡基金會以及德國研究基金會等卻依舊表現出對華合作的強烈願望,有的與中國企業在5G領域也保持著密切的科研合作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