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網評:美中國政策的演變 敵友、迎合到短視
http://www.CRNTT.com   2019-04-27 00:27:13


  中評社紐約4月26日電(作者 張一飛)美國媒體近年來顯然在對中國的新聞報道和政治評論上有明顯的改變。近日在外交事務雜誌 (Foreign Affairs),連續看到幾篇討論中國問題的文章,“美國如何在南中國海加把勁?”,“一帶一路的反彈現象“,“為何歐洲開始對中國強硬?”,使我不禁對美國歷年來的中國政策作了些分析。在假新聞充斥的今天,我們不能盲信媒體,尤其是政府政策改變中推動的文宣,如果任由文宣誤導,必有不幸後果。此文就根據歷史事實和東西哲學文化的不同針對美國中國政策的演變作一客觀的分析和評論。

  孫子兵法是世界著名的軍事戰略兵書,中外軍事家和政治家都對孫子理論非常尊敬。除了用兵作戰的謀略和計術,孫子兵法還是一部外交和國際關係的哲學著作。孫子曰: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孫子的哲學是打仗是最終不得已的選項,外交和國際關係政策在國與國競爭中至為重要,不用兵而贏是至高目的,軍事力量應作為後盾。這種哲學對中國將領和領導者影響很大,所以中國數千年歷史中,避免的戰爭遠多於發生的戰爭, 非常不同於歐洲或西方的歷史。

  在觀念上比較,西方的軍政領袖人物似乎多相信‘修昔底德 理論‘,大約400BC古希臘傳下來的戰爭歷史的記錄和分析。競爭的國家最終會走向戰爭,由崛起的國家向存在的強國挑戰。當今中美就被視為這種情況,Graham Allison 就寫了一本書討論它 (Destined to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 Trap? 2017). 另外一本經典的西方軍事著作(On War, by Prussian general Carl von Clausewitz, 1780-1831) 卻說: 戰爭不必要有所目的,而是政治和政策的工具。這與孫子警告不要隨意打無目的的戰爭是大相逕庭的。Clausewitz 說:“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使敵人政治上變成無助,軍事上完全崩潰。”這與孫子把軍事力量做為後盾,防備而非攻擊,以求不戰而用外交和政策得勝是不同的。
 
  孫子只是中國歷史上許多哲學家中的一位主張相似的理念,專注於維持和平及和協的世界。這種理念幫助了中國和中華人民團結為一個國家,儘管從春秋戰國(~500BC)到現在中華民族一直有許多不同民族並受到很多外族的侵侮。中華民族一直厭惡戰爭嚮往一個大同和協的世界。很不幸的,在中國近代兩百年(~1797-1997 香港回歸中國之年), 中國逐漸衰弱受侵以致被西方列強及日本帝國霸佔。中華人民在極艱苦的環境中掙扎想更新建國,被外人譏笑為東亞病夫,中國被譏諷為無軍事力量,無外交能力的次殖民國家。可悲的是,中國是從世界第一經濟大國衰敗下來變成侵略強國屠夫沾板上的肉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