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讓中國成為"想象的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19-08-15 00:20:14


 

  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主席的特維叟·萊特說“不要企圖同化中國人,因為你首要會被同化”。特維叟·萊特此語道破了中華文明特征,即中華文明具有廣泛的開放性,一直保持著與其它文明對話的張力,但卻能保有核心力量的相對穩定性,這就是中華文明感染力的來源。

  法國著名比較文學學者巴柔曾經寫道:“‘我’注視他者, 而他者形象也傳遞了‘我’這個注視者、言說者、書寫者的某種形象。在個人(一個作家)、集體(一個社會、國家、民族)、半集體(一種思想流派、意見、文學)的層面上, 他者形象都無可避免地表現為對他者的否定, 對‘我’及其空間的補充和延長。這個‘我’想說他者(最常見到的是出於諸多迫切、複雜的原因),但在言說他者的同時, 這個‘我’卻趨向於否定他者,從而言說了自我。”

  作者道出了西方文化言說的真相,即“趨向於否定他者,從而言說了自我”。而中華文明一直以來的言說方式,卻與之相反,我們與他者相遇,卻並不在一般意義上去否定他者,而是揚棄的同時,能夠容人之長,學人之長,並吸引其積極面而內化成自我的一部分。

  誠如習近平所言,中國人深刻地認識到“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正如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在“第六屆全國對外傳播理論研討會”上所說的那樣,提升新時代中華文化影響力大有可為,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建設方面,未來必然大為可觀。

  總之,國際傳播領域長期的理論隱喻是戰爭,我們今天則需要從共在(命運共同體)、共情的維度去建構與引導。畢竟理論,不只是解釋現實,更是照亮未來的。而這本身也是中國文明的核心,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

  (來源:中國網)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