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高校國際化步伐要帶著學術自信
http://www.CRNTT.com   2019-11-29 00:22:23


 

  其次是關於留學生的問題。高校的“國際化”項目中,還有一部分就是吸引外國留學生來華學習。比如不少“雙一流”大學都設立了“一帶一路”獎學金,也吸引了不少發展中國家留學生。但在具體管理層面,各高校卻寬窄不一,普遍做法是為留學生提供更優越的學習生活環境,但並未提出和國內學生一樣的管理要求,入學門檻也普遍低於國內學生。同一學校但管理標準“雙重”,顯然不利於我們在國際上贏得口碑。這方面管理要慎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社會輿情。

  再者,就是在國際化建設中過於熱衷“追星”,無意中給國外不少意識形態保守派甚至頑固派學者提供了過多過大的公開舞台。不少所謂的美國知名專家、學者都是保守主義學者。他們早期成名的不少觀點,還是冷戰期間或是基於冷戰經驗形成的,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依然沒有絲毫更改。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對當今中國的判斷明顯偏離實際,比如依然認為“中國不能和平崛起”“中美注定一戰”“俄美聯手對付中國”等等。

  正常的學術交流是必需的,面對面針鋒相對的思想交鋒也是應該的。但花重金把這樣的“大家”請來,給他人搭台唱戲,讓他們大張旗鼓地公開演講,兜售陳舊觀點甚至對中國的誤判,這是我們建設“雙一流”、推進國際化的初衷嗎?這真有利於我們建立“學術自信”嗎?說到底,一些高校錢包鼓了,但還是沒有改掉盲目“追星”的習慣,覺得人能請來,錢能花掉,打造“世界一流”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建議加強對外籍教師的管理,嚴格審核外教的身份背景,加強對外教講教學質量的考核。建立教學督導抽查機制,即使不能像管理中國教師一樣,也應定期抽查。對於教學評價好的教師,幫助其延長工作簽證時間,並獎勵表彰。

  同時,學術自信的得來也是一個由學術自在、自覺到學術自立、自為的過程。沒有學術評價體系、學術傳播體系以及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等的“自主化、中國化”,構建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目標可能會落空。

  最後,國際化不應局限於“英美化”。一些高校邀請西方專家,也應邀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者來華交流訪問。當今世界格局的深刻變化顛覆了西方傳統認知,衝擊了幾百年來獨尊一統的西方思想體系和學術體系,也為非西方世界學術自覺、自立提供了絕佳歷史機遇。已有俄羅斯學者提出,非英美世界高校應聯合起來,破除西式教條,實現學術本土化,共同構建相互認可的學術期刊認證制度和學術評價體系。希望那些習慣了當西方教師爺“小學生”的學人能夠清醒起來、站起了,勇敢地平視西方,自信地看世界雲卷雲舒。

  (來源:環球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