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在豐收中激發農業文化的現代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22-09-27 10:00:31


  中評社北京9月27日電/網評:在豐收中激發農業文化的現代活力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周其森

  秋分時節,各地鄉村農民豐收節活動高潮迭起、精彩紛呈。廣大農民以各種形式由衷表達對豐收的歡慶、對時代的禮贊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為金秋中國增添了一抹絢麗色彩,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營造了祥和氛圍。

  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揚農耕文化,不僅是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需要,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呼喚。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對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做出部署,指出:“充分發揮文化傳承功能,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成為文明和諧、物心俱豐、美麗宜居的空間……,活躍鄉村文化市場。”要活躍鄉村文化市場,首先就要盤活用好鄉村文化資源,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基礎支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舉辦農民豐收節,是展示農耕文化魅力的重要載體和形式,對推動傳統農業文化傳承與創新、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農業文化並非落後的代名詞,而是具有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功能。在經濟功能上,它不僅以其強勁的生命韌性推動中國經濟永不停歇的發展,創造了中華文明的一次次歷史性繁榮,形成了深厚的農耕經濟文化資源,而且賦予中國以其鮮明的農業特色,使其成為全球農業文化重要聚集地。在社會功能上,農業文化對於鄉風文明、鄉村治理等具有無可替代的穩定和推動作用。

  傳統農業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優秀特質的時代化再現,是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的基礎性工作。中國農業長期發展中積累下來的大量農耕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文化延綿不斷的歷史血脈,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和資源財富。優秀農業文化的豐富形態和元素系統,構成了中國農業文化的主體。由於文化自身的隱蔽性和現代工業化進程的衝擊,這些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尚未得到充分顯現,需要我們以多種形式進行謳歌、表現和保護傳承。在這方面,應當說還有不少提升空間。

  時代化利用農業文化資源,讓農耕文明充滿感染力,這是由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的需要,也是我們設立農民豐收節的初衷和願景。傳統農業文化資源思想內涵的深邃性、存在形態的豐富性,決定了農業文化資源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因此,要激發農耕文明時代活力、實現現代化轉型,加強對優秀農業文化的漸進式開發、綜合性利用是關鍵。從宏觀上來說,走農業文化遺產產業化推動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之路,是實現農業文化遺產時代價值的正確選擇。這也是聯合國設立“農業文化遺產”的初衷。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並組織開展“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這些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使之成為可持續管理的基礎。”

  加強優秀農業文化資源的時代化利用,符合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基本理念。從人類文化發展價值趨勢來看,歷史文化祗有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才能實現其推動社會前進的價值。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我國近年來先後啟動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這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文化強國一系列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也是面向未來保護性開發農業歷史文化資源的生動體現。這次發布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又進一步做出了部署。作為國家文化振興的重大工程,其中的一項重要價值取向,在於通過傳統農業文化資源的盤活開發,促進國家文化公園沿線農業文化產業發展,連線成片,打造新型產業集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共同富裕。從經濟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國現存一些農業文化遺產遺存都是重要的生產生活生態系統,有的還在發揮作用,有的隱藏著經濟轉化價值,都具備廣闊的經濟開發前景,是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必須重視的重要領域。

  如何用節慶的形式、藝術化地展示農耕文化的時代化內涵和價值,讓農耕文化可信、可感、可做、可傳,以具體的文化元素來培育廣闊的精神世界,匯聚強大的發展力量,是一個宏大命題,需要各地在各類農村文化活動中不斷探索、發現,更需要全社會的不斷探索、創新。相信在鄉村振興時代洪流的推動下,中國農民豐收節必將與古老的農耕文化得到更好地融合,源源不斷地為實現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力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