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包承柯:兩岸要在足夠互信基礎進行海洋合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18 00:43:22


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中評社 王永雪攝)
  中評社上海8月18日電(記者 王永雪)上海台灣研究所、上海市台灣研究會、《台海研究》雜誌、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及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8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學聯合舉辦“甲午戰爭反思暨兩岸海洋合作”學術研討會。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在會上表示,在兩岸互信基礎達到足夠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就未來的兩岸海洋合作做出更多的努力,建設和平的管理機制,創造共同繁榮。

  包承柯表示,120年以前的“甲午戰爭”的結果使中日兩國在國際地位上走出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中國因“甲午戰爭”的戰敗被割讓祖國的寶島台灣等地之後,傳統的“中華秩序”由此被徹底打破;而日本在所謂的“脫亞入歐”思想的引導下,以“甲午戰爭”戰勝國的地位,逐步提出了以日本為中心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新秩序”。

  包承柯認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信奉和推行和平獨立的外交政策,我們需要研究120年以前的傳統中華秩序的思想和脈絡,應該給予這樣的傳統中華秩序賦予新的內涵,作為地區間和平與穩定的力量,重新架構亞太地區的新秩序。兩岸同是中華民族傳統秩序的傳承者,我們需要用前瞻性的眼光,共同研究和發展中華傳統秩序的新內涵,共同為地區間的合作提供新的共同公共財產。

  120年後,中日之間帶來的差異是結構性的,日本的島國特征缺少深度的戰略縱深,缺少社會資源,高成本的社會消費使得日本經濟架構處在投入多盈利少的現象,由此社會經濟架構呈現明顯的僵硬,缺少活力的特征。中國社會不僅在廣袤的土地上擁有巨大的戰略縱深和巨大資源,與日本相比,中國經濟消費架構尚處在方興未艾的狀態下,社會經濟的活力正在進一步的形成。包承柯認為,中國和日本之間的位置互換不是偶然性的現象,是以上這些社會架構所蘊含不同特質所規定的。中日兩國今天這樣的地位不僅沒有可能出現出現再次逆轉,相反只會越來越擴大。可以預測,未來日本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還將進一步下跌,會逐漸被代表新興國家的金磚五國中的部分國家所取代。

  包承柯表示,如果在120年以前這一結構性的差異沒有充分顯示出中國的優越性的話,是中國社會沒有步上現代化的架構和發展,而日本較快地步上現代化的過程帶來的補足,使得日本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優異性在短時間裡得到了最大的體現。120年以後的今天,中國和日本在社會結構性現代化進程處在伯仲之間,但是中國社會的未來性遠超過日本的可能。

  包承柯指出,120年的時間間隔,面對歷史這面鏡子,我們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在120年前的成功是偶然性,而今天中國成功的發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因此,日本如果重新像120年前挑起事端,其結果是同120年前的結果會相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