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馬關條約恥辱 張亞中:日治一詞貶低先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5 00:24:41


台大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4月15日電(記者 倪鴻祥)甲午戰爭結束,中國在1895年4月17日與日本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台灣以及北緯41度線以南的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今年正好120年。

  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中評智庫基金會14日下午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主持人、台大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表示,台灣一些人為了自己的政治意識形態、建構歷史史觀、國族認同,將“日據時期的殖民統治”稱之為“日治”。當日本在《中日和約》中都已經接受日本殖民統治是不正當時,台灣有必要用跟從日本,貶低台灣先烈,刻意忽視條約事實的方法堅持使用“日治”嗎?

  論壇下午2時至4時在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行,主持人為台大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廣邀史學、文學及國際關係學者及國民黨黨史館從《馬關條約》簽訂後各個不同的影響面向發表看法,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羅祥喜受邀與會。

  張亞中以“《馬關條約》與國族認同”為題發表看法,以下為全文內容:

  《馬關條約》在1895年4月17日簽署,迄今整整120年。

  歷史似乎容易遺忘,也容易被選擇性的記憶,其史觀更容易被刻意的翻轉。120年後的今天,台灣某些政黨與民眾看待《馬關條約》的立場,與當時的情境已經有了根本性的差別。

  《馬關條約》簽署後,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此台灣經歷日本50年的殖民統治,這是事實。如何用文字來表述段歷史,各方用法不一。用法的不同,反映出各方的歷史認知與國族認同。回顧歷史,表述當然應該尊重史實,如何看待歷史,固然會有個人的情緒、政治立場,但是也必須以客觀的史實為出發點。

  日本方面,毫無疑問的,將五十年的“殖民統治”簡化為“統治”,現今日文則多用“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日語: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にほんとうちじだいのたいわん Nihon tōchijidai no Taiwan)稱呼之。

  台灣方面對於日本殖民時期的稱法也有不同。“日治”的用法在戰後初期曾經出現很短的時間,同時出現的也有“日據時代”、“日本佔領台灣”、“日政時代”、“日本統治”、“日本帝國主義下”等文字。

  1951年11月15日,《台灣省政府公報》1951年冬字第41期的新聞處公文中表示“甲午戰爭我國戰敗,遂為日本佔據,我乃喪失主權,此係侵略行為武力佔領之所致,如稱此時期為日治時期,不特有眛於日本過去對華之侵略行為,抑且易使台省同胞泯滅其固有之國家民族意識,實有矯正之必要。”為由,通令“全省各報社、通訊社、雜誌社”一律“改用日據”。確定使用“日據”後,“日據”成為共有的官民用語。

  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後,“日治時期”的用法經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推廣,並作為教科書的標準用法,遂在台灣成為用法之一。2013年7月22日,行政院宣布,政府公文書處理上將統一使用“日據”用語,但教科書審查同時接受“日據”及“日治”用字。實際上未被公務機關嚴格遵守,“日治”用法仍普遍散見於各政府部門網站。

  馬英九總統這個決定公布以後,台灣教師聯盟與台灣教授協會就在教育部前面拉布條抗議政府同意使用“日據”,並認為使用“日據”是“來自中國的黨國意識形態”,他們認為應該使用“日治”,否則就是“出賣台灣國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