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能不能自主發展第四代戰鬥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21 00:14:35


台灣沒有能力自行研製出第四代隱身戰鬥機
  中評社╱題:台灣能不能自主發展第四代戰鬥機 作者:鄭劍(北京),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專家委員、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

  3月15日,台“國防部”公佈“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宣佈將規劃籌獲具垂直或短場起降、匿蹤功能之新式戰機。在此前後,台“國防部長”馮世寬斬釘截鐵宣稱,將自行研發新一代隱身戰鬥機。聯想到2016年12月29日台空軍成立“航空科技發展中心”,空軍司令沈一鳴稱其任務是下一代戰機研發。因此可見,台軍新一代戰鬥機可能正式立項並進入研發階段。從台軍方近期有關表態看,該機應屬第四代戰鬥機。在四代機依然尚屬航空大而強者才搞得起的稀罕物的今天,台灣地區有這個技術能力嗎?蔡英文和馮世寬的這個“大目標”能否實現、何時實現?

  台空軍換裝需求強烈

  台灣空軍強烈希望裝備升級主要出於兩方面原因:一是台空軍現役主力戰鬥機日益逼近壽限,非換裝不可以持續;二是解放軍空中力量飛速發展,兩岸力量對比由以往大陸方面僅佔數量優勢轉變為數量、品質、作戰體系三重優勢。台軍10年前就驚呼,台海空中力量對比已經“失衡”!

  根據公開資料,僅戰鬥機、戰鬥轟炸機而言,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已列裝及近期行將列裝的主力有:第四代殲20高性能隱身戰鬥機,第三代半及第三代殲11、殲15、殲16系列和蘇35、蘇27系列戰鬥機,基本達到第三代水平的殲轟7系列殲擊轟炸機,另尚有部分二代半水平殲8B/D/F/H/G型,二代水平殲7改進型戰鬥機及強5改進型強擊機等。解放軍的預警、偵察、電子戰等保障飛機許多達到世界一流水平,有效組成了現代化的體系作戰能力。

  反觀台軍,其主力戰鬥機基本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列裝,性能多屬第三代早期水平,服役了18至23年,剩餘壽命大體10年左右;少量第二代戰鬥機F-5E/F已達壽限,正陸續淘汰中。按照一般規律,台軍主戰飛機已經到了必須改裝、升級、延壽或淘汰的地步了。

  F-16A/B型。共143架,美制第三代戰鬥機,1997至1999年列裝。性能大體與殲10A相當。部分該機配備簡配版“藍盾”吊艙(共28套),具備一定複雜氣象條件下的縱深攻擊能力。台軍2017年1月委託美國對F-16進行升級,計劃2022年中完成。升級重點是用AN/APG-83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替代AN/APG-66多普勒火控雷達、更新主計算機、升級數據鏈、採用全玻璃化座艙、強化電子戰設備、換裝新型地面防撞系統等。據評估,屆時其作戰能力大體可提升至與殲10B抗衡水平。

  幻影2000-5型。共56架,法制第三代戰鬥機,1997至1998年列裝。性能大體與殲11早期型相當。1982年,解放軍飛行員試飛過幻影2000早期型,當時法國達索公司希望向中國大陸推銷該機。據說,飛行員們被幻影2000的先進性能“震撼”了。因為這些飛行員接觸的最先進戰鬥機不過是殲8早期型,與幻影2000相差一代以上。

  IDF型。共127架,台灣自製,勉強屬於第三代水平戰鬥機,1994至1999年列裝。性能略弱於殲10A。目前該機正按“翔展計劃”升級,主要強化對地攻擊能力、更新部分設備,預計2017年內完成。

  至於其他如F-5E/F戰鬥機、AT-3攻擊/教練機等,則不值一提了。

  台空軍作戰體系建設與美軍相向而行、幾乎同步發展、可實時聯網,局部性能達到世界一流水平,一度長期領先解放軍空軍。1979年建成“天網”半自動化指揮系統,1994年建成“強網”自動化指揮系統,2011年建成“寰網”自動化指揮系統,持續升級換代;空中預警機早於解放軍空軍13年列裝,積累了豐富的使用經驗。但進入21世紀後,受到一系列戰爭中美軍高技術作戰體系強烈刺激的解放軍奮起直追,包括空軍在內,在現代化建設上實現跨越式發展,體系作戰能力逐步形成、日益先進。按照台軍方的評估,目前解放軍空軍消除了差距、形成了體系、逼近了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基本做到自給自足,強烈依賴外援的台空軍無法比擬。

  第四代隱身戰鬥機是努力方向

  早在1990年代,台當局和軍方即著手規劃研製新一代戰鬥機。1995年5月5日的台灣《新新聞》週刊發表署名馬之駿的文章,稱台軍正在推動“隱身戰機”計劃。該文透露,曾任台“國防部長”的蔣仲齡將軍某次餐敘時意味深長地講,在獲得F-16、幻影2000等戰機後,確實必須在2005年以前獲得更新型的“匿蹤戰機”;“中科院”正在著手推動此項計劃。2000年民進黨剛上台,陳水扁和台軍方領導人便公開表示要著手規劃“第三代戰鬥機”。

  需要指出的是,台軍戰鬥機是根據其歷次“兵力整建計劃”自行劃代的,不是按國際標準劃分的。按照國際標準,台軍的F-16、幻影2000、IDF等屬於第三代戰鬥機,但由於這些機型是台軍根據“第二代兵力整建計劃”列裝的,故在台被稱為“第二代戰機”。換言之,台軍的“第三代戰機”,是指替代F-16等的新型戰機,要麼是國際上的第三代戰鬥機升級版,要麼是第四代戰鬥機,端看軍方的標準要求為何。

  從台軍方公開言論看,其“三代戰機”標準要求大體可歸納為隱身、多用途、超視距打擊及垂直或短距起降。如台軍方有稱,規劃中的“第三代戰機”將朝短距起降、垂直起降為主,屆時空軍戰機機場將減至5至8個,以專精戰術需求為主。其意思是,台軍“二代戰機”列裝後,軍用機場基本飽滿。由於台灣島地幅狹小、地形複雜,具備常規起降淨空條件的機場建設地域十分有限,遂造成軍用機場過於集中,“戰機在甲機場起飛加速後,3分鐘內即已進入乙機場的塔台管制範圍之內”。所以,新機型應當降低對機場的要求,起降距離越短越好,以減少機場數量、降低對機場依賴、實現分散部署。今天看來,符合這樣條件的現役戰鬥機,非美國的F-35B型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莫屬了。

  台空軍早就對 F-35B這樣的戰鬥機情有獨鍾。一方面,這是緣於解放軍很早便具備的令人生畏的地對地導彈優勢。不難設想,解放軍各型令人眼花繚亂的“東風”導彈的重要打擊目標,一定包括台軍各機場。一旦機場被毀,台軍任何先進戰機都將是廢鐵一堆。故降低對機場的依賴,必然成為導彈時代台空軍裝備發展方向。另方面,陳水扁上台後,提出“境外決戰”戰略,要求台軍對大陸實施先制反制,突擊大陸縱深目標。蔡英文執政後,推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新軍事戰略,一定程度上復活了“境外決戰”戰略,亦強調以攻為守、縱深突襲。如此一來,台軍戰機必須具備隱蔽滲入大陸嚴密防空網的能力。

  但是受國際環境、兩岸關係和自身條件限制,台灣新一代戰機研製計劃命運多舛。該計劃幾經存廢、調整,長期處於“名不正、言不順”狀態。2000年陳水扁剛上台時比較積極,後來知難而退;馬英九上台後,台軍又推動立項,再次被否決。蔡英文把研製下一代戰機作為競選綱領,上台後立即啟動。但能否會穩定地推進下去,還有變數。

   台沒有能力“國機國造”
  標準第四代隱身戰鬥機

  首先,台灣無論能否自行研製出第四代隱身戰機,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圖紙階段,這種“台灣版”隱身戰機就已經落伍了。因為從國際規律看,第四代戰鬥機研製週期大約20年。據媒體猜測,目前,解放軍殲20戰鬥機已裝備部隊,改進型正緊鑼密鼓研製,更新一代亦進入預研階段。按照殲20總設計師楊偉近期的說法,研製中的新一代戰鬥機“肯定是獨一無二、領先全球的”。他還說,未來戰爭是設計出來的,未來武器是需要通過想定來研發的。在美國幫助下勉強研製出IDF的台灣研發團隊,要達到這樣的理念和技術水平,恐怕暫時還很難。

  標準第四代隱身戰機是綜合實力的象徵,需要系統配套、世界頂級的完整戰機研發技術能力,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中國大陸、俄羅斯具備。日本的“心神”驗證機已經首飛,但十分原始,距離成功遙遙無期。其他如印度、韓國、土耳其、瑞典等國也有研製計劃,但多處於先期探索階段。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