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政治凌駕專業的“文白之爭”
http://www.CRNTT.com   2017-11-30 17:42:32


台灣的課綱調整,有明顯的政治凌駕專業的傾向。
  中評社╱題:政治凌駕專業的“文白之爭” 作者:黃光國(台灣),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今年九月十日,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於高中國文部分的“文白之爭”,課審大會經過將近十小時的馬拉松審議,最後拍板決定文言文比率維持原課發會研修小組的草案,佔比百分之45至55,另維持每冊應有一課文化經典的建議。由這次文白佔比問題的爭議過程,我們很容易看出:其癥結在於意識形態,而不是在文體自身。更清楚地說,這是一場統獨之爭,而不是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對立。

  “專業”對“民粹”

  在馬政府時代,即已經組成的“國語文領域綱要研修小組”(以下簡稱“研修小組”),曾經編制問卷,並以全國高中國文科教師為對象,進行了一項調查。該問卷填寫人數為505人次,剔除無效問卷後,得有效問卷483份,填答人數均佔全國高中教師人數的十分之一。根據調查結果,約有15%的老師贊成古文散文之比例應達60%;有37%的老師贊成古文散文之比例應達50%;有16%的老師贊成古文散文之比例應達45%。

  民進黨執政之後,教育部立即組成“課審會普高分組討論國語文文言文選文小組”(“課審委員”),其成員的十二名代表中,扣除三名家長與男女學生代表,其他九位分別來自地球科學、輔導、音樂、化學、資訊、物理、生物等領域,只有一位是國文老師!

  這些課審委員自行決定大降文言文比率,廢棄“研修小組”教授們精挑的廿篇核心選文;宣稱選文應當“兼顧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不同文類”,可是,他們後來黑箱作業產生的十篇選文,竟然全部是由成功大學台文系的一位教授所推薦!

  選文的政治動機

  這位教授推薦這十篇文章的理由,也有明顯的“政治傾向”。她選擇陳肇興《番社過年歌》的動機,是因為“去年當總統提出向原住民道歉,社會的共鳴聲很微弱,這份哀愁是否是因為教育場域中太空白了”!

  推薦蔣渭水《送王君入監獄序》的動機,是要學生“以台灣為主體,思考屬於台灣的監獄文學”。至於這篇文章是否有文學價值,可能產生什麼教育效果,則不在考慮之內。該文對日據時期藝妓的描述是:“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慧中。穿高鞋,著短衣,塗粉點臙脂,列屋為藝妓,嫖來又嫖去,肉林而酒池”。這真的是一篇值得高中生閱讀的“文學作品”嗎?

  日人中村櫻溪寫的《七星墩山蹈雪記》,其實是一位日本教授“會校命率諸生登觀”七星墩山的模擬漢文之作,文字並不順暢。推薦理由竟然是因為這是“關於教育,也關於書寫台灣的紀錄”,可以向學生介紹“在台日人漢文學”,藉由這類詩文瞭解“台日漢文交流實況”。但卻絕口不提這其實是一種“以日人為中心”的“殖民地文學”!

  “政治凌駕專業”

  除此之外,這些課審委員並質疑“課綱研修小組”對五百位國文教師調查結果的代表性,他們另找五百名不同身分的師生、社會人士,以“小圈圈網路投票”的方式,選出圈定的特定選文。他們最後公佈的517位投票者中,大學生107人(20.7%),高中生93人(17.99%),高中國文教師106人(20.5%),非國文教師16人(3.09%),家長64人,社會人士128人,其中國文教師只佔全體投票者的五分之一!

  這些“政治凌駕專業”的操作手法,引起了國文教師的普遍不滿,六位中研院院士因此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連署,主張尊重課發會的專業,反對調降文言文比率,連署人數逾五萬人。教改論壇和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也反對“粗暴”下修文言文比率,並認為網路投票選文太過草率。

  由詩人向陽領軍的台灣文學學會則動員135位作家,支持調降文言文比率,主張強化台灣新文學教材。他們所持的理由,包括“偏執於文言文教材,乃是守舊主義的依賴,更是在台灣的殖民意識、不合時宜的中國結再現。邁向民主化、追求國家重建的台灣,應該早日拋棄這種枷鎖和桎梏”。明白宣示:這次課綱審查的操作,是要訴諸“本土主義”以達成“去中國化”的目的,即使犧牲學生的學習品質,亦在所不惜!

  民粹式的教改

  1994年教改啟動之初,台灣中小學採行“能力分班”制度,學生必須面臨激烈的升學競爭,被分成“升學班”和“放牛班”。而教改啟動之後,一票所謂“自由派”的學者,在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領軍之下,叫出“廣設高中大學”、“打倒升學主義”、“消滅明星高中”的民粹式口號,造成沛然莫之能禦的聲勢。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1994教改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為了打破當時中小學盛行的“能力分班”,而強制推行“常態編班”。老師面對程度參差不齊的學生,簡直不知如何教起。結果原來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反倒製造出更多新的問題。

  2003年,“重建教育連線”發表《教改萬言書》,指出1994教改造成的十三點“亂象”。當時擔任民進黨社會部主任的卓榮泰請“連線”的成員喝咖啡,我們質問他:“1994教改造成這許多問題,政府難道不知道嗎?”他的回答是:“每個家庭都有孩子在上學,也都有親戚在教書,怎麼會不知道?”但是因為李遠哲是“國政顧問團”的團長,所以扁政府對教改的定調是:“大方向正確,執行有偏差”。結果許多問題也因此而拖延下來,無法獲得解決。

  民粹亡台?

  在這次“文白之爭”中,雖然“國教行動聯盟”也在協助召集人馬,舉牌要求將國文科教材分為AB兩版,A版文言文比例30%,B版文言文佔比50%,讓學生自由選擇,但這種理性的聲音完全發揮不了作用,最後訴諸表決。“台文派”雖然一時失利,因為“去中國化”是執政黨既定的政策,民進黨主委已經摩拳擦掌,千方百計要設法動員政治勢力,尋求翻案之計。

  “1994教改”啟動之後翌年,我出版《民粹亡台論》,指出當時台灣政治氛圍根本不是“民主”,而是“民粹”。在這次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中,執政黨更是明目張膽地借“民主”之名,行“民粹”之實,以“政治”凌駕“專業”。冷眼觀看台灣這幾年來的政治發展,回想當時的不祥預言,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0月號,總第238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