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杜宇:蔡政府新南向政策成效不彰應檢討修正
http://www.CRNTT.com   2019-01-13 00:13:09


  中評社香港1月13日(作者 杜宇)新年新氣象,拼經濟已經是全民共識。而蔡政府一上任即力推的新南向政策,本希望能分散風險,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然而兩年多過去,前年台灣對新南向18國的出口值為674億美元,佔台灣貿易總額的19.2%,成長幅度仍不及於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去年前8月台灣對新南向國家出口453.3億美元,新南向國家來台投資金額僅2.38億美元;在農產品出口方面,2017年台灣農產品出口到新南向18個國家(東協10國、南亞6國,加上紐、澳)總額為12.9億美元(占總出口值的25%),台灣對新南向國家貿易成長不如預期,有重新檢討修正之必要。

  蔡政府既然將新南向視為是內需市場的延伸,應該先了解這些國家消費者的偏好與需求,才能決定要投資或行銷的產品種類和項目。而商人對商機的嗅覺敏感度,遠高於坐在冷氣房的政府官員,因此政府官員在擬定細部執行方案前,理應先傾聽企業的聲音,看看他們需要政府幫他們做甚麼(如關稅減讓談判、檢驗檢疫相關法規整合、公正的糾紛仲裁機制、投資保障協定、即時資訊提供等等),而不是政府要他們做甚麼,應該由政府與企業廠商一起選定目標市場;然後由廠商自由發揮所長,不要相互扯後腿或惡性削價競爭,政府則適時給予協助,幫他們創造更有利的環境與條件;台商彼此間或與當地企業、民眾也應該建立夥伴關係,而不是緊張的競爭關係,攜手達到雙贏的目標。 

  同樣的前往當地投資不只自己賺錢,也要有助於當地就業及居民經濟生活改善,而不是將廢棄物、汙染留給當地居民承受(如台塑越南河靜鋼廠排放毒廢水造成大量魚群暴斃)。由於東南亞為亞洲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外銷地區,考量到當地原有種植農戶生計,台商投資項目應盡量避開從事第一線生產,以免與當地農漁民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容易爆發衝突甚至抗爭。在台灣與這些國家沒有正式邦交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對台商相當不利,不妨將經營重心放在加工製造與行銷,提高附加價值獲利也較從事第一線種植來得高,對於加工原料之掌控則可以採取與當地農戶契作模式提供優質種種、生產管理技術、藥物正確使用等指導,來確保原料數量與品質穩定,也可以降低台商的投資風險。

  特別是中國大陸早深耕東南亞地區,與該地區的政治、經濟結合緊密,例如2017年中國大陸與東協的貿易額達到5148億美元,中國大陸已是東協第一貿易夥伴,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國集中於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及越南(與台灣多所重疊),並建立從人文到教育、海洋發展等的交流與合作機制,台灣政府究竟該以何種姿態揮軍南向,敲鑼打鼓或鴨子划水?先貿易後投資或先投資後貿易?硬碰硬或趨吉避凶?…關係到新南向政策的成敗,蔡政府顯然沒有謀定而後動,致成效不彰,應該改變錯誤思維與作法,否則難保不會重蹈李登輝主政時期,推動南向政策失敗的覆轍! 

  (作者杜宇,台灣農漁經學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