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武忠:兩岸融冰始於民生
http://www.CRNTT.com   2021-02-22 00:17:20


李武忠(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2月22日(作者 李武忠)兩岸關係惡化,中共軍機幾乎天天繞台,蔡政府對涉陸事務也處處充滿敵意,“九二共識”與“去中國化”成為當前網路熱搜關鍵詞彙。儘管美國拜登新政府仍視中國大陸為最嚴峻競爭對手,還是希望兩岸能展開“有意義”對話,避免擦槍走火。然而以目前兩岸氛圍,想要開啟建設性對話(非打嘴砲),進而緩和雙邊緊張關係並非易事,畢竟這樣的作為不符合台灣某些政黨政客的私人利益。

  “國以民為本”,為兩岸人民長遠福祉著想,雙方應避免刺激對方的言行。只要有心,凡事從“善念”出發,主動遞出橄欖枝(非示弱表現),讓對方感受到善意,重新建立互信基礎,逐步化解彼此敵意,重置兩岸長遠和平穩定架構,要突破僵局可以先從民生議題著手。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端穩十四億人飯碗,一直是中國官方施政的重中之中,十多年來中共中央一號文件均以農業為主體,中國要養活14億人口並不容易。儘管這些年中國大陸糧食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糧食產量連續6年超過6695億公斤),並提倡節約糧食避免浪費。然而受到極端氣候、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耕地面積減少、農業生產條件差、地力退化、飼料糧短缺、病蟲害叢生、減災防災能力不足、種糧比較效益偏低等影響,中國大陸每年尚需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2019年中國糧食進口數量達1.11億公噸,總額為2895億元人民幣,稻米進口量為255萬公噸 總額為89.4億元人民幣),隨著國際情勢轉變(如中美貿易爭端、地緣戰爭等),對外貿易風險增高,加以新冠肺炎疫情、非洲豬瘟、蝗蟲成災等等,中國大陸面臨糧荒的風險始終存在。

  除堅守“農地農用”原則外,如何增加耕地面積(如整治撂荒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效率(如品種改良,力推高效節水灌溉設施等),提高務農積極性,擴大黃豆、雜糧等優質高效作物種植規模,減少糧食浪費,廣積糧,還有穩定糧食進口貨源等,都是避免糧荒和社會動盪的良好對策,而台灣在農漁畜產品,特別是稻米供應上可以伸出橄欖枝,中國大陸則在進口農產品(如水果、花卉、肉類、種苗、漁產品等)上,也可優先考慮台灣產品,共同啟動兩岸融冰契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