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曾曉栩:中日關係回暖 限縮台日關係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8-10-31 00:31:40


  中評社香港10月31日電(作者 曾曉栩)一、安倍首相訪華標誌著中日關係走出谷底

  2018年10月25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日本首相時隔7年後正式訪華。10月5日,《日本經濟新聞》發表題為《日中和平友好條約40周年 日中從競爭走向合作》的文章指出,日本首相安倍與中國領導人9月在海參崴舉行會談,雙方就為安倍首相訪問中國的準備工作達成一致。安倍首相希望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周年紀念日前後訪問中國,給國內外留下中日關係改善的印象。

  實際上,從今年年初開始,日本政治人物訪問北京便絡繹於途。先是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率領50名企業家訪問團,參加大陸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代表團成員、安倍的秘書官今井尚哉向習近平主席遞交了安倍的親筆信。這是日本政府首度以行動表態,對大陸主導的“一帶一路”表達高度興趣。8月底,安倍的親信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第七屆“中日財務對話”。會中,兩國談及重啟中斷多年的“貨幣交換協議”,達成了擱置爭議、攜手拼經濟的共識。8月29日,日本外務次官秋葉剛男訪問北京,與中國外交部官員進行會談,就安倍訪華的時間以及中日首腦會談的主題與中方進行探討、協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5月正式訪問日本,安倍首相為了彰顯日本對此次訪問的重視,更親自全程陪同李克強總理在北海道的行程,還破例前往送機,接待規格之高,媲美美國特朗普總統的訪日。李克強成功的訪日象徵著中日關係,包括經貿關係,已經完全恢復到2012年因釣魚島衝突導致兩國關係跌至谷底之前的水平。

  日本內閣會議於2018年5月15日通過的《外交藍皮書》對中日關係的評價較前積極,指出兩國關係“改善的氣氛大幅升溫”,2016年和2017年的表述則為“出現改善的趨勢”,此用語的變化反映相較於2012年前後的艱困時期,中日關係顯然走出谷底。

  在安倍訪問北京後,日本還希望借此機會營造環境,促成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6月日本大阪舉辦G20峰會時訪日,進一步推進中日關係全面恢復。

  二、蔡英文上台後台日關係有實質性發展

  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採取“親美日抗大陸”的戰略,提出“台日夫妻論”、“台日命運共同體論”,以爭取日本的支持。綠營的“親日”思維與政策走向,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日本的回報,日本不斷以各種形式對蔡當局予以支持。

  (一)提升台日實質關係

  2017年初,日本主動將負責對台交流的“財團法人日本交流協會”更名為“財團法人日台交流協會”,5月台灣將負責對日業務的“亞東關係協會”更名為“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為加強安全領域合作,2018年5月台“國防部”成立直管的“國防安全研究院”,該研究院與日本防衛研究所等機構建立起制度化的“台日安保對話機制”。

  2018年3月24日,日本媒體以“日台斷交後首次副大臣(次長)層級的公務訪問”披露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訪台的消息。雖說赤間副大臣在台公開行程僅出席“日台交流協會”在台北市華山1914文創園區主辦的“多彩日本”活動,且活動後旋即返國,但相較過去日本高官來台低調的“私人行程”,赤間之行雖仍被視為“非官方關係”活動,但“實質關係”是確實的。

  台灣“駐日代表處”代表謝長廷則在近期的一次演講中大力強調台日關係的重要性,他表示台日之間是“真友誼”,要世代相傳,要把台日關係從現有的民間層級再“提升一個層級”。謝長廷的言論顯露出蔡英文當局重視對日關係,並以此牽制兩岸關係。

  (二)台方官員訪日頻頻

  2018年9月下旬,“交通部觀光局”及台灣觀光協會會長葉菊蘭領軍,帶領超過200人的代表團,參加亞洲最大的旅展“2018日本旅行博覽會”。同期,“文化總會”率領台灣文創、表演團體近百人,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辦“Taiwan Plus 2018文化台灣”活動,這是台灣在日本所舉辦過最大型的音樂文創台灣祭。兩天的展演共吸引超過五萬人次參與。“文總”赴日展演計劃在2020年東京奧運上場前,持續三年替台灣形象暖身。“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於9月22日在東京丸之內新國際大樓舉辦“設計翻轉地方創生”展。

  10月初,“台灣日本關係協會”會長邱義仁帶十幾人的學者團前往日本,與日本的台灣研究學者團,進行實質議題深化的交流。該交流籌劃近一年,目前暫定以兩年為期,就法政、經濟永續、社會三大面向進行深度交流,相關成果交由官方裁定是否落實。

  (三)旅遊文教交流與合作熱絡

  民進黨執政後,將與日本的文化教育旅遊交流作為重點,持續大力推動。近年來,台灣赴日旅遊人次每年呈持續成長態勢,根據《新新聞》報道的數據顯示,2015年為379萬人次,2016年429萬人次,2017年461萬人次。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表示,幾乎相當於每五個台灣人中,就有一個人到過日本。而日本赴台旅遊的人數在2017年也達到了189萬人次。

  民進黨以宣揚“多元文化”的方式推進“台灣文化日本化”,從而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民進黨執政縣市重建或修建日本殖民統治文化遺跡,如大力頌揚日本殖民統治、複修日本神社、頻繁舉行紀念八田與一活動等。蔡英文當局這種“媚日心態”還表現在高中歷史教改中。這次教改無視大陸才是台灣的文化之源,把大陸列為像日本一樣的,是僅對台灣產生影響的東亞文化之一,並且竭力淡化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美化日本對台灣的積極影響,企圖把“媚日”也植入台灣青年人的基因中。

  (四)在經濟合作層面互有需求

  安倍首相的心腹、日本執政黨自民黨副幹事長萩生田光一於2018年3月訪台,他銜命帶著安倍的親筆信給蔡英文,在多項台日議題中,最重要的就是日本東北食品(核食)輸台問題。2018年9月4日,蔡英文在會見日本東京大學“兩岸關係研究小組”鬆田康博教授一行時表示,台日間則享有共同的價值和理念,希望雙方能合作拓展“第三國市場”。與此同時,台灣“外交部”也編列1500萬元新台幣作為加入安倍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宣傳經費,游說相關會員國,主要請日本協助台灣加入第二輪談判。CPTPP是美國退出TPP之後,日本在二戰後第一次成功主導的國際條約。由此可見,不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蔡英文當局仍將“親日抗中”當成對外拓展的重心。

  三、日本提升中日關係使台日關係受壓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雖宣布以“印太戰略”取代奧巴馬時代的“亞洲再平衡”政策,但他立場反覆且口惠而實不至,迄今僅出資1.13億美元。最近,特朗普更宣布將不參加今年在亞洲舉行的“東盟峰會”及“亞太經合會”。特朗普的反覆無常,也促使日本轉而強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例如,日本今年高調參加了在海參崴舉行的“東方經濟論壇”,利用這個平台與俄羅斯、蒙古及韓國等鄰國強化雙邊關係。

  特朗普在美朝關係緩和後,開始對中國大打貿易戰,並宣布提高亞洲汽車的進口關稅。特朗普在鋼鋁關稅上不肯對日本網開一面,更點名日本是其貿易戰的下一輪對手,要削減雙方貿易逆差,中國是日本第二大貿易國,而美國則是日本最大汽車出口國,這使得日本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日本稍早重啟延宕多年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也積極推動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表示願將“印太戰略”與“一帶一路”鏈接,尋求中日經濟共存共榮。

  由此可見,日本為提升中日關係所採取的“西望政策”,除了戰略移轉的需要,也有國內經濟需求的考慮,既現實又務實的日本政府悄悄向中國大陸靠攏。可以預見,隨著大陸和日本的合作日益密切,日本正積極營造“習安會”的氛圍,不會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繼續刺激大陸,對於台灣要加入CPTPP將更為謹慎。

  台灣方面直接感受到了壓力,台“駐日代表”謝長廷8月2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憂心台日友誼被破壞,台灣遭孤立。謝表示,大陸最近對日本不斷示好,其目的在拉攏日本;另一方面,台灣內部的國民黨卻不斷擴大台日矛盾對立,如在台南市設立慰安婦銅像與發起禁止日本核食進口的公民投票,作用是在破壞台日關係。謝還表示,國民黨發起禁止核食進口的公投與國民黨地方黨部主導設置台灣首座慰安婦銅像,是為了拉抬年底“九合一”選舉一事,不只是為了選舉,而是從“戰略角度”企圖“破壞台日、台美關係,以孤立台灣”。

  四、“一個中國”原則決定台日關係受制於中日關係大局

  中日兩國之間存在歷史問題、釣魚島主權爭議等一系列敏感複雜問題,近年來,兩國關係經歷波折和困難,但其重要性並未因時和勢的變化而變化,中日關係對雙方而言都是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2018年9月12日,中日領導人習近平、安倍晉三在海參崴的“東方經濟論壇”舉行會談,安倍在會後記者會上說,希望通過兩國元首的往來,把兩國關係推向更高的水平。《新華社》在兩人會談後發布的新聞中特別提到台灣問題,報道表示習近平對安倍說,日方要“妥善處理好歷史、台灣等敏感問題”,而安倍則回應“堅持兩國政治文件中確認的立場,沒有任何變化”。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石。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日本在中日簽署的多個政治文件中先後以不同形式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只與台灣進行民間和地區性往來。可以說,中日在建交之初,對涉台問題的解決較為徹底,日本不存在《與台灣關係法》及對台軍售這樣嚴重傷害中國核心利益的外交遺留問題。

  因此,“一個中國”原則決定台日關係受制於中日關係大局,日本不敢為了台日關係,毫無顧忌地損害中日關係大局。加上台日關係的“日主台從”特點,決定了無論民進黨當局如何一廂情願地向日本靠攏,也難改變台日關係受制於中日關係大局的現實。
五、中日之間的戰略矛盾決定日本始終將台灣作為中日博弈的棋子

  從日方的戰略角度來看,台灣是日本南部安全屏障以及日本海上運輸“生命線”的關鍵節點,也是美日強化同盟、加強對華戰略遏制與防範的覆蓋對象。近年來,中國更為主動積極地謀求發揮地區與全球作用,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本失去東亞經濟體第一的位置後,戰略焦慮感急劇上升,並試圖借助“修憲強軍”實現“國家正常化”目標以及構築對華戰略包圍圈來牽制、圍堵中國的崛起。日本將中國視為重點防衛對象,在“一個中國”原則上玩兩面手法,自然更不願意放棄台灣這張牌。

  中日之間的戰略矛盾為台灣當局發展台日關係提供了空間。台灣當局在戰略安全上一直都以大陸為最大假想敵。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實行“漸進式台獨”策略。在兩岸實力對比日益拉大的背景下,台灣的不安全感更加強烈,民進黨當局提出“親美日抗大陸”的對外戰略,除了獲取美國支持外,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日本的合作。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日兩國各自的國家戰略並不會因為關係和緩而改變,中國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決心不會改變,日本以牽制中國為主軸的“印太戰略”也不會停止。本質上,日本政府是支持台灣主動靠近日本的戰略政策。中日關係雖然回暖,但並不意味著日本會改變或放緩推動發展與台灣民間框架下的緊密關係。台灣不僅僅是美國牽制中國的重要籌碼,也是日本實現自身安全的不可替代的“盟友”。從安倍政府採取的策略可以看出,日本牢牢掌控日台關係緊密程度的主動權,一個“受控制”的日台關係,將有利於日本同中國博弈占據有利位置。在“日主台從”的關係下,民進黨當局只會讓自己成為日本利用的棋子,並無法建立真正互惠互利的台日合作關係。

  (作者:曾曉栩,廈門市台灣學會秘書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