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社評:對華焦慮過頭 美國應重歸理性
http://www.CRNTT.com   2019-04-19 00:03:21


  中評社香港4月19日電(評論員 彭念)據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本月15日透露,特朗普總統首次給他打電話,並表示他非常擔心中國將超越美國。考慮到此次通話的嚴肅性和保密性,特朗普的擔憂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而特朗普的對華憂慮恐已基本成為華盛頓的共識,並引發美國精英對中國威脅的強烈焦慮感。正是在這種焦慮情緒的推動下,美國愈發對華強硬,並試圖通過主動對華“發難”的冒險方式來遏制中國的崛起,同時給自己心理安慰。

  應該說,這些強硬政策確實曾經起到了緩解美國對華焦慮的作用。比如,在貿易領域,美國通過打“關稅戰”掌控了中美貿易摩擦的主導權。美國還通過啟動與中國的貿易磋商來制定新的貿易規則,以使美國能夠獲取更大經濟利益,同時延緩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強勢發展勢頭。從目前來看,美國在其所關心的強制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市場准入等方面已取得重要進展。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全方位提升對台灣的支持力度,以減輕台灣面對大陸的戰略劣勢,並增強台灣與大陸博弈的實力和底氣。在南海問題上,美國通過加快南海“航行自由行動”頻率和強化與部分聲索國的防務合作,來阻止中國在南海島礁的軍事部署及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

  但這些強硬政策的積極效果正面臨衰減效應,難以繼續有效緩解美國的對華焦慮。實際上,即便美國與中國最終簽署貿易協議,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崛起大勢也不可改變。而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在台灣問題上,美國越是支持台當局,中國的反制威懾措施就越是升級。同樣的,在南海問題上,美國的“航行自由行動”並沒有顛覆中國對南海局勢的塑造引導能力,更沒有遏制中國海軍力量在太平洋海域的擴展。

  誠心而論,美國的這些不理性舉動實際上不僅沒有幫助美國遏制中國,反而還激起了中國的不滿,甚至“仇視”。正如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者約瑟夫·奈此前所言,如果美國將中國視為敵人,那中國就會成為美國的敵人。美國現在走的正是“自我預言實現”的危險道路。

  既然對華強硬難以有效緩解美國對華焦慮,那美國完全可以通過接觸來增進了解、澄清誤解。換言之,接觸方式同樣也可以減輕美國的對華焦慮感。實際上,奧巴馬時期所提出的“戰略再保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即通過頻繁的接觸來尋求一定程度的相互保證,從而避免雙方的誤解誤判,甚至“兵戎相見”。

  實際上,我們並不否認美國的對華焦慮感,也充分理解美國為緩解焦慮所作出的合理舉動。簡言之,我們指責的並不是美國對華焦慮有錯,而是美國對華焦慮過頭。即美國對中國威脅的焦慮感已經超過正常範圍,並嚴重威脅到兩國關係的發展。因此,我們希望提醒美國不要焦慮過頭,不要以非理性方式來制定對華政策,不要武斷地處理對華關係。

  只要美國扭轉對中國(尤其是對中國政治制度)的固有偏見,保持與中國的接觸和對話,就會看到一個真實而非想象的中國。中國的威脅也就不會被無限放大,中國的機會也就不會被無限縮小。如此一來,美國就不會有那麼強的焦慮感,也就不會整天對中國“喊打喊殺”。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