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社評:亞洲成為世界中心的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19-05-16 00:02:42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評論員 喬新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5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全面闡述中國關於亞洲文明發展的基本立場,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與共,開放包容、互學互鑒,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主張,得到與會代表高度讚賞。這是中國為解決亞洲問題所開辟的一條嶄新的道路,同時也是主動應對國際社會挑戰的重大舉措。

  長達數個世紀人類文明發展歷史中,世界中心始終在歐洲和美洲。航海技術的出現,讓西歐國家荷蘭成為世界的中心,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世界的中心,政治制度發展讓美國成為世界的中心。世界的中心在西方國家不斷變化,從來沒有回歸亞洲大陸。這是亞洲大陸所面臨的困境,也是人類文明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由於世界中心始終處在歐洲和美洲,因此,在歐洲興起了“歐洲中心論”,認為歐洲文明是世界聞名的先導,歐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未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學者甚至認為世界文明將會以基督教文明而終結,資本主義必將成為戰勝社會主義成為全世界的普遍選擇。美國著名國際關係學亨廷頓把世界衝突概括為文明的衝突,而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則更是拾人牙慧,把中美兩國矛盾稱之為文明的衝突,理由是中國“不是西方哲學和歷史的產物”。種種奇談怪論,使得亞洲文明被邊緣化甚至被妖魔化。這種西方文明的優越論,不但影響世界文明交流,而且更重要的是,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秩序的建立。

  要想糾正西方世界偏見,讓世界各國意識到文明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亞洲,那麼,就必須重新回顧亞洲文明發展的歷史,宣傳亞洲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

  文明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文明是一種呈現,它是客觀的,既包括具體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制度;既是具體的,也是抽象的。文明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發展的過程。文明和文化最大區別就在於,文明是一種客觀地存在,而文化則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地感受。同樣的文明形態,可能產生出不同的文化景象,這是因為不同的民族面臨同樣的文明形態,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狀態。正因為如此,文明之間是可以交流的,而文化則反映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個體對客觀事物的感受以及外在的表達。從這個角度來說,文明因為交流而豐富,文化因為尊重而多彩。

  亞洲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雖然人類歷史學者對人類文明發展有不同的見解,對人類文明起源有不同的認識,但是,世界各國人類學者普遍認為,文明的起點在於國家。當走出森林的人類,建立一個又一個部落或者國家,形成完整社會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之中的時候,文明就會呈現出來。茹毛飲血的時代,不存在文明。文明是古老的,也是現代的,人們用現代的價值觀念來分析人類文明的起源,尋找文明最原始的狀態,從而為人類文明的交流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亞洲文明之所以成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原因就在於亞洲處於世界的中心。無論是歐洲還是非洲,無論是美洲還是大洋洲,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都需要相互交流。亞洲作為世界的樞紐,在文明交流過程中具有天然的優勢。當古埃及越過地中海進入希臘的時候,就把古埃及的文明帶到歐洲大陸。當兩河流域的文明使者千里迢迢,到達中亞、西亞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文明帶到了東方。當東方的黃河和長江文明借助於香料、絲綢、茶葉運輸道路進入西方的時候,華夏文明就會和埃及文明形成有機地融合,實現文明的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亞洲文明的多樣性,源自於亞洲人民的創造性。亞洲各國人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高自己生產效率、改善自己生活條件過程中,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亞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交流,為亞洲文明的傳播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當西方國家沉醉於工業文明所帶來的輝煌,回首人類文明,居高臨下批判亞洲文明,並且試圖把亞洲文明稱之為“獨特的挑戰”的時候,他們似乎忘記了,亞洲文明才是人類文明的祖先。亞洲文明的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亞洲文明的包容和寬容,為人類文明相互融合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亞洲文明曾經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亞洲文明也曾經是人類文明的領航者。討論亞洲文明就是要從歷史的源頭,有力地批駁西方中心主義,就是要讓那些“西方中心論者”意識到,世界文明的發展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亞洲文明為亞洲成為世界的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可否認,亞洲文明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戰爭、貧困讓亞洲一些國家的文明重新回到最原始的狀態,種族和宗教的衝突使得一些亞洲國家戰火紛飛,人民流離失所。解決亞洲文明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要從歷史中尋找深層次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要從現實生活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規律來看,當人口和自然資源之間發生矛盾,當資源的配置方式和人們傳統的宗教信仰發生衝突,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不相匹配的時候,不同文明之間很容易發生碰撞甚至戰爭。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於,重新認識人類文明的價值,在人類文明融合過程中尋找積極的力量,並且在相互尊重、互相促進的基礎之上,實現文明的融合發展。

  當年德國一位著名的思想家置身於資本主義的發源地,看到資本主義興盛時期產生的許多問題,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西方國家的文明,提出了共產主義的偉大構想。當德國工人運動領袖要求這位思想家為他們起草政治宣言的時候,他們飽含熱情,為德國工人階級起草了著名的《共產黨宣言》,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響亮口號,把建設共產主義作為人類奮鬥目標。這是西方文明發展過程中一次偉大的覺醒,同時也是共產主義者向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出的戰鬥檄文。事實證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200年過去了,當年德國著名思想家所有的政治預言幾乎都變成現實,人類文明又一次走到十字街頭。當西方思想家提出“文明終結”理論的時候,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問題。當他們批判高度集權“專制主義”的時候,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是把豐富多彩的政治文明進行標簽化批判。
  
  各國都在不斷地尋找適合本國的政治文明,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尊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基本原則,同時也是各國交往的基礎和前提。如果不尊重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或者試圖把自己的政治文明強加給其他國家,那麼,必然會引發戰爭。可以毫不客氣地說,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衝突,都是西方文明優越論的產物,由於西方國家開動自己的宣傳機器,不遺餘力地宣傳西方國家的文明,肆意踐踏和侮辱東方國家的文明,從而使一些東方國家的青年產生錯覺,以為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東方文明遠遠落後於西方文明,亞洲文明遠遠落後於歐洲文明,只有徹底摒棄東方文明和亞洲文明,才能實現文明飛躍發展。

  上個世紀初期,中國一些思想家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一些學者甚至提出拋棄中國的語言文字,以拉丁文代替中國的漢字。這種極端文明思想一方面反映出這些學者對中國積貧積弱現狀的痛心疾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學者希望早日走到世界文明的前列,讓中國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經過上百年不斷探索,中國終於找到適合本國的發展道路,在批判資本主義基礎之上,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並且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豐富和創造了當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文明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融合的過程。中國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理與中國當代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這是中國對亞洲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同時也是中國領導世界的思想基礎。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不僅僅是文化上的盛事,也不僅僅是對亞洲文明發展歷史的回顧和展望,它是亞洲重新成為世界中心的基礎。對話大會讓人們意識到,文明因為相互尊重而和諧相處,因為相互促進而豐富多彩。亞洲之所以成為世界的中心,不僅僅擁有文明發展的源頭和豐厚的歷史積澱,同時還因為掌握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正確方法和思想觀念。亞洲國家願意和世界各國攜手並肩,共同締造美好的未來。


    相關專題: 中評社社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