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障礙、條件與政策建議
http://www.CRNTT.com   2017-11-29 00:20:44


融合發展理論受到兩岸的高度重視
  中評社╱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障礙、條件與政策建議 作者:陳淳斌(台灣),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

  前言

  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如何?一直是兩岸學術界、政治界以及關心兩岸局勢發展者共同關切的議題,兩岸的發展似乎一直擺盪在起起伏伏的循環之中,這中間大陸領導人歷次的談話或重要負責人的發言,總是會在兩岸學術界掀起熱烈的討論。

  近年來大陸對台政策尤其令人注意,其中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3年會見台灣代表蕭萬長時提出,兩岸長期的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隨後在2014年習主席會見台灣統派團體時亦表示,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另外在2016年7月的建黨95周年大會上,習主席再次強調,推進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統一大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目前大陸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同時要在2049年完成第二個一百年的中國夢,更是引起關心兩岸關係發展者的高度關切。

  直至近期在2017年7月底所舉辦的第二十六屆海峽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社科院前台研所所長周志懷首次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祖國完全統一的有機聯繫,建議大陸應該開始研究統一時間表。①此話一出頓時成為兩岸討論的焦點。

  這些說法從一些學術界的角度往往解讀為是否代表中國對解決台灣問題已開始設定時間表或已到了攤牌的時刻?事實上已有學者認為在解決台灣問題的時間上,習近平雖沒有提出很明確的統一時間表,但他在提出兩個一百年期望完成中華民族復興與實現中國夢的目標上來看,顯然與兩岸的統一是息息相關的。換言之,如果沒有台灣問題的解決與兩岸融合發展及統一,則很難認定是中國夢的實現,所以台灣問題的解決必然是有時間性的。②

  大陸對藍綠兩黨執政
  不同的政策框架與做法

  從2000年以來面對台灣三次政黨輪流執政,大陸當局似乎已逐漸從中摸索出一套對應不同政黨執政的政策與模式,主要分為幾個方面:一、確保兩岸同屬一中及兩岸命運共同體等核心價值與思維下,堅持主權和領土完整,建構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上兩岸統合。二、堅持反對台灣獨立、一中一台,透過在國內制定相關法律,包括《憲法》、《反分裂法》和《國家安全法》,以完成制度面武力制台的合法性基礎,同時在國際間營造反獨環境,使台獨缺乏國際社會支持空間與力量。三、針對國民兩黨執政時期,區別出不同的對應政策,例如:對國民黨採取戰略模糊、雙贏思維;對民進黨則採取戰略清晰及零和思維。③

  “反獨促統”可說是長期以來大陸當局對台兩大政策目標。對基本原則主張堅定性及不容妥協性;然在具體策略方面則強調靈活性。因此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兩岸具備九二共識政治基礎,所以對國民黨比較具有信任感,戰略主軸建構在和平發展促統上、戰術運用則是創造性模糊與兩岸交流合作,願意接受兩岸點到為止的政策模糊性④。在具體做法上落實擴大對台採購、擴大交流及推廣旅遊活動、增加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等種種惠台政策、兩岸制度性協商、對台投資金額逐漸增加,釋放種種利多以爭取民心。

  蔡英文執政時期由於民共彼此互信不足,使得戰略主軸改變為反獨多於促統,要求兩岸政策清晰且需清楚明白⑤;戰術運用就是外交及軍事上的壓制;政治上停止官方交流、兩岸互設辦事處談判停止,地方政府交流降低層級或以藍、綠區別對待,明顯例子即是對高雄市及台中市所期望赴陸進行交流意願表示不歡迎;對認同“九二共識”的縣市,如國民黨縣市長赴陸爭取陸客來台、推銷台灣農特產品,則表示歡迎。可見對台地方政府政策,仍延續以往交流與採購,但交流則以藍、綠作為“區別對待”⑥;經濟上明顯地逐漸由以往惠台釋放利多轉向所謂遏台及吸台政策兩端。“遏台政策”是指大陸對台在經濟上減少或停止對台農漁產品採購量、官方協助推展台灣農特產品採取消極作為、減少陸客及陸生赴台人數、減少兩岸航班、對台投資案數量縮小、小三通對台灣輸往大陸商品依正當程序進行嚴格檢查等等做法。“吸台政策”是指從直接對台採購逐漸轉向吸引台灣居民赴大陸投資、旅遊、就學、就業、生活等方面,提供更多在大陸生活、就學上的便利性,即所謂“國民待遇”政策。因此可以看出政策已由以往單方面讓利及採購轉變為“促進兩岸居民相互理解體驗式交流”。也就是說,工作思路從走出去轉到請進來,將爭取民心的場域,從台灣拓展到大陸,讓台灣居民至大陸就業並參與大陸的經濟社會建設,直接獲利受益⑦,簡稱為“經濟吸台”政策。

  至於在民間交流部分,亦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對基層民眾和青年的參與度及獲益面逐漸轉為工作上的重點,也就是說,由三中一青轉為一代一線上。具體做法是大陸當局經由“國台辦”及“海協會”協助與運作下,直接邀請台灣團體赴大陸交流。這表示繞過政府直接訴諸民眾認同與擴大民間交流,已逐漸成為目前新常態的一種互動模式。

  蔡英文當局兩岸政策的戰略與做法

  2016年5月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針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表達某種程度的善意。她認為新政府會尊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以代替所謂九二共識,同時亦會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關係條例》去維持兩岸和平發展,對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排除兩國論主張;在《公民投票法》中亦摒除統獨、主權及領土變更的複決議案。⑧隨後不久她另提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等所謂三新論的主張,呼籲兩岸應共同回答新的問卷,而不是由台灣單方面作答。同時要求大陸當局應瞭解台灣產生新政府其背後所代表民意的意涵與趨勢。這些軟中帶硬的說法,顯然仍無法取得大陸方面的理解與體諒,因此兩岸情勢依舊處於一種冷對抗的格局。

  相對於蔡英文在外交上不挑釁的做法,她在內政上的政策則充滿了論者稱為“軟對抗”的種種軌跡,這可以從下列事項中看得出來。例如﹕廢除馬英九後期公佈但未執行的課綱微調;教科書歷史課綱有關中國史部分納為東亞史、刪除開羅宣言;高中國文課綱減少文言文比例;台語、客語列為國語並且建置客語、台語台;推動台灣外館正名台灣;以轉型正義之名責成文化部、教育部清除威權象徵以致出現種種去國父化、去蔣化、停祭黃帝等作為,此外面對中國大陸軟制裁做法則繼續訴求中國大陸打壓台灣以塑造反中情結,形塑國民黨傾中賣台形象;利用及補助親綠媒體散播反中新聞及言論,挑撥兩岸人民對立,製造兩岸關係緊張,例如:柯p參加兩岸城市論壇,被綠媒批評被統戰、朝貢、政策轉彎,外交上則遊說美國參眾議員提出友台法案,例如:建議台美軍艦停泊對方港口,制定台灣安全法等。這些舉措無不指向一個顯明的目標即去中國化。最後針對大陸來台黨政官員及國台辦相關人員資格進行嚴格審查,對赴大陸負責國安的政府官員及退役將官以退休金脅迫就範、對兩岸學術交流限制或刁難,如大陸智庫學者來台等。

  因此不管是經濟遠中、情感反中亦或文化去中也好,其目的即在於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主體性的台灣意識史觀及國族認同,說穿了即在於強化台灣居民的台灣人認同感,以對抗所謂的中國人的國族認同感,這種心理上的認同,被認為是有助於政黨在選舉中的動員,最後則取得執政地位。因此擺在眼前的是兩股力量及勢力的拉扯﹕去中國化VS中國化;台灣民族主義VS中國民族主義。

  當前兩岸融合的障礙與困境

  面對台灣新的局勢變化以及兩岸關係微妙的發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提出新的統一路徑,其命題主要建構在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統一要兩岸民眾心靈契合、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等柔性訴求,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顯然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為大陸當前對台促統最核心的戰略。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