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正定篇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20 09:57:55


  中評社北京3月20日電/在陝北,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實現了改善農民生活的承諾;在80年代末的寧德,他說“當官不要想發財”。跟隨央視原創微視頻,一起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初心。

  張銀耀(時任正定縣委辦公室幹部):(畫外音)他來了以後,首先把調查研究作為他的第一要務,就經常騎著自行車到各個公社,各個生產大隊,還有農戶裡去調查研究。

  趙德潤(71歲,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1984年通訊《正定翻身記》采寫記者):我在正定採訪習近平同志,到現在已經33年了。在1984年,我們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見到習近平同志是4月17號。

  解說:上世紀70年代,正定縣當時是全國有名的農業學大寨先進縣,是北方地區糧食生產最早“上綱要”(畝產400斤)、“過黃河”(畝產500斤)、“跨長江”(畝產800斤)的縣,曾以我國北方糧食高產縣而名揚一時。頭戴高產的帽子,其實很多人家連溫飽都沒有解決。

  趙德潤(71歲,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高產縣”被認為是個桂冠,是個政績,老百姓的日子還是很窮的,有時候口糧不夠需要到其他縣買高價糧。當時征購任務是7600萬斤,他這個縣的人口40萬,平均每個人給國家貢獻190斤,後來有一個縣委副書記呂玉蘭,兩人對農業都非常熟悉。他們就商量向這個國家提出來,能夠減賦,給農民減負。

  程寶懷(時任正定縣縣長):近平同志跟我說了,他說老程,這個實事求是,這是黨的光榮傳統。這兩個人就給中央寫了個信,反映了這個高征購問題。

  趙德潤:最後這個,國家給減掉了2800萬斤。這對正定來說是一個減負。

  解說:如何讓正定人民盡快富起來,是習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1981年底正定縣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錢,農民辛苦幹一年,連買油鹽醬醋的錢都不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