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時報:儲安平衣冠冢讓如煙往事沉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22 09:29:51


儲安平與子女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無錫《江南晚報》報道,經宜興當地政府批覆同意,儲安平衣冠冢在江蘇宜興落成,5月18日上午舉行了落成儀式。專程回國參加儀式的儲安平之子儲望華在父親陵墓前如此表達哀悼之情:“今天不是一個悲傷的日子,今天是一個紀念、追思和懷念的日子”。

  儲安平的名字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相當陌生。但對上年紀的一些知識分子來說,他是逝去時代的符號之一。他於1946年創辦《觀察》政論雜誌,頗具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他曾複辦《觀察》,後在新華書店等文化部門任職,直至1957年4月擔任《光明日報》總編輯。他於同年6月在該報撰寫批評“黨天下”的文章,成為反右運動的導火索。

  1978年之後中國平反了55萬多“右派”,只有約百人沒有被平反。其中有5人等級最高,儲安平是其中之一。儲在“文革”中受到的衝擊尤甚,後失蹤,生死不明。他的這段個人經歷受到廣泛同情,上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出版的一些書籍對這段往事多有令人沉重、唏噓的記述。

  儲安平衣冠冢的落成恰逢中央統戰工作會議召開,一些人將兩件事聯繫起來,認為政府同意建儲衣冠冢代表了一種動向。

  往事如煙,事實永遠留在過去,但人們回首時的感受更多是新時代的東西。儲終在今天政府的協助下“入土為安”,其中的含義見仁見智,但“讓那一頁翻過去”是多數人能共同感受到的意味。

  儲安平在舊中國的危難時刻曾有過熱血青年和愛國知識分子的表現,但他在1957年所扮演的角色是悲劇性的。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國社會成熟多了,國家之強大也正如當年知識分子們所企盼的。我們辨認這個結果,要比回過頭去重理一些細節更容易看得清楚些。

  有人借儲衣冠冢落成重糾往事和恩怨,這不是值得鼓勵的傾向。時間本身就是沉澱,它展示態度的方式客觀而寬闊,不推崇鑽牛角尖。絕對的對錯往往是事件當時或靠近事件時的價值評價方式,它未必是隔了時間距離後人們看到的價值輪廓。

  中國社會不主張放任撕裂,政治領袖常主張“團結一致”和“朝前看”,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儲安平衣冠冢如能成為社會走向平和、包容的一個標誌,將是他家鄉宜興增光的事情,在很多人看來,這或許也與儲在九泉之下的願望相契合。

  當下的無論什麼人,都不應再消費儲安平。他經歷了那個極特殊的時期,那樣的時期再也不會重來。讓他安息,對他的回憶應帶著歷史的深刻和冷靜,而不應飄著現實意識形態爭議的濃烈。

  以後到江蘇宜興,可能會有人想起儲安平。衣冠冢常比真實墓地更讓人感慨萬千,儲的或許也是這樣。(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