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高尚斌答中評:歷史並非完美純潔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2 00:38:39


延安大學黨史專家高尚斌教授(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蘭州8月22日電(記者 秦正陽)8月18日下午,“愛只因有你”大型公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之——“新西行漫記”全體成員來到延安大學參觀並與延大師生交流,黨史專家高尚斌教授為大家講解延安精神並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他表示延安是抗體戰爭時期的革命聖地,當年來到延安參加革命的年輕人大都是當時的民族精英,但我們不能把歷史就看成完美純潔的,那個年代也有那個年代的問題,改革開放是中國第一次主動地去、全面地進行現代化,他說中國在改革開放後40多年來的成就,是他做夢也不曾想到的。

  高尚斌表示,斯諾第二次來延安時,當時延安成立了很多學校,且有很多從南洋、日本來的華人、華僑青年。高尚斌說他曾看過一個資料令人非常感動,有一個叫丁拓的年輕人,家住南洋但在日本求學,他在日本侵略中國時候從日本回到延安,在新華社工作且工作表現好。但由於政治因素,他和他的家庭在40多年的時間內是隔絕的,這說明那個時候革命奉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付出的犧牲很大。

  他指出,中國當時的背景與今天不同,當時是一個貧困的背景,是一個受到外來欺侮的背景,要改變這種狀況靠什麼呢?還是要靠民族的團結的精神奉獻的精神,他們這些海外僑胞到延安來,為的都是抗戰,為了讓我們民族能夠復興,然後才能發展。中國共產黨在延安的時候與其他同樣支持抗戰的黨派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如何抗戰?共產黨主張人民抗戰,要全民族中共的抗戰,這裡有一個對老百姓的關係。再就是中共抗戰的堅決性也是不一樣的。所以當時就把延安稱作“革命聖地”或“革命搖籃”,他們就是奔著這種理想來的。

  高尚斌指出,儘管如此我們不能說當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好做,也不能說那個時候就什麼問題都沒有,我們不能把過去的歷史看的完美純潔。很多年輕人剛來的時候,面臨的困難小一些,至少吃飯不成問題,雖然吃的不好,也有窯洞可以住。但到1940年到1941年時候,延安就特別困難,包括延大成立的時候曾出現了那麼幾天,每天只能吃一頓小米稀飯的情況,到冬天的時候沒有棉衣發,只給衣服不是一般爛的人發二尺布補衣服,冬天的時候就有一些學生生病,因為醫療條件不好去世的,在這種情況下有的青年學生就受不了這個地方,也有離開的,當然這些離開的,大部分都後悔了,但大部分都堅持下來了。

  高尚斌說,那個時候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青年,毛主席在延安整風中講當時的作風中有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主觀主義等問題。那個時候雖然講為人民服務,要聯繫群眾,尊重群眾,但當時工作中也有強迫命令,甚至有綁人、捆人的現象,所以我們不要把那個時候的歷史看成純潔的,實際上始終面對困難。但是中國共產黨的本事就是能夠排除萬難,爭取勝利,最終創造輝煌奇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